期刊文献+

在“理性史”与“理念诗”之间——哲学史上经典之解释与人物之个性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1

Between "History of Reason" and "Peoro of Idea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论文所欲讨论者,将主要集中于哲学史上个人之性情、个性对该哲学本文所表达之观念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此所应持的诠释态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经典本文之理解与人物个性之品评当得其有机之结合,方能再现“理性史之纹路”与“理念诗之魅力”,如是,我们也便有相当的理由质疑那种一开始就用某种预设了的、严格的因果对应的方式来图解思想家之思想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因“过度诠释”所导致的诠释者对本文及其所赖于产生的周围世界的轻忽和放逐。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retation of text and personality of author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paper holds that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lassic text fully, then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master the character of author, hence, we on the one hand can not neglect the text as 'thing in itself' and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can not take 'environment world' in which the textborn in as meaningfuless.
作者 东方朔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4-91,共8页 Modern Philosophy
关键词 本文 理性 个性 诠释 Text Reason Character Interpret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
  •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 3黑格尔 贺麟 王玖兴 译.《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5页.
  • 4我们在前此的注释中已经以朱子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
  • 5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序[M].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第3页.
  • 6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5页.
  • 7关于如何理解本文之作为"事情本身"及其赖于产生的"周围世界"这一问题本身牵涉的内容极为复杂,作者已另有专文加以讨论.

共引文献76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