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0年代的“四清”运动可谓成因复杂。本文试图从第三次包产到户的角度对“四清”运动的起源作一初步的研究。
同被引文献15
-
1王艳元.毛泽东在60年代社教运动中的思路转变研究[J].党史研究资料,2002(9):1-6. 被引量:1
-
2金怡顺.“社教”运动再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3):98-103. 被引量:3
-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0.
-
5刘少奇对各中央局组织部和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的讲话(1962年11月12日)[R].
-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
7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
9刘少奇关于"四清"、"五反"蹲点问题的报告(1964年9月16日)[R].
-
10杨尚昆日记: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二级引证文献8
-
1王永华.近十年四清运动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7(7):72-76. 被引量:2
-
2孙远东.公社时期的运动治理逻辑[J].粤海风,2011(2):21-24.
-
3张彦台.“四清”运动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3):31-37.
-
4路阳.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共政治动员问题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4):85-97. 被引量:4
-
5张金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动员的微观考察——以河南省光山县吕围孜大队为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1):19-39. 被引量:1
-
6穆军全,赵延安.动员逻辑与科层逻辑的互构:干部驻村机制的变迁审思[J].宁夏社会科学,2022(4):61-69. 被引量:6
-
7罗碧.干部驻村机制的历史轨迹、演进逻辑和变迁动力[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4,3(3):68-76.
-
8李振贤,顾培东(指导).“枫桥经验”与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模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9,0(2):47-54. 被引量:34
-
1邱学信.亲历“四清”运动[J].纵横,2005(11):58-59.
-
2李海文.从包产到户到村民自治给我们的启示[J].湘潮,2013(5):41-42.
-
3周林.贵州“四清运动”的几个问题[J].贵阳文史,2005(1):21-24. 被引量:2
-
4张世贤.我与包产到户[J].前进,2008(12):30-31.
-
5熊培云.曾经的声音[J].现代阅读,2012(3):22-22.
-
6马永梅,张国新.刘少奇指导四清运动的思想与实践[J].世纪桥,2010(24):13-18. 被引量:1
-
7任春峰,肖毓.论“四清”运动中的党建启示[J].世纪桥,2008(9):10-11. 被引量:1
-
8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6):1-1. 被引量:2
-
9杜润生.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J].百年潮,2000(2):4-8. 被引量:8
-
10沈宝祥.建国后党内两种社会主义观的争论[J].理论探讨,1997(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