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去”,也要“下得来”——对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3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7-79,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0
-
1倪培民.北美哲学界和哲学教学的现状评介[J].哲学研究,1999(8):72-79. 被引量:3
-
2汪信砚.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477-481. 被引量:21
-
3任雪萍.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教学的省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4(6):78-78. 被引量:1
-
4陈学明.我们今天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J].哲学研究,2002(2):3-5. 被引量:11
-
5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65-69. 被引量:60
-
6陈昌曙,王前.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从知识到体验[J].哲学研究,2001(7):73-76. 被引量:17
-
7徐梦秋.关于哲学专业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J].哲学研究,2000(7):16-18. 被引量:14
-
8王宏维.哲学教育改革之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教材[J].哲学研究,2000(9):62-65. 被引量:19
-
9魏博辉.谈谈作为大学公共课程的哲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有关问题[J].哲学研究,2001(10):11-17. 被引量:14
-
10贾曼,何晓乔,戴甜甜,赵寅.从认知原理谈3C产品中的听觉设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22):99-10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8
-
1雒新艳.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我国哲学专业本科教学回应[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30(3):11-14.
-
2庞鲜,江涛.学科融合视野下《办公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1(7):52-53. 被引量:5
-
3关佳征.新文科下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以沈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21,34(19):104-106. 被引量:7
-
4侯宁.“智能产品设计”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模式探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6):93-96. 被引量:5
-
5陈晨.设计思维的矛盾与衍生:从全设计到个性化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26-127.
-
6吴优,姜昊辰,陈晨.以南京地方文化为核心的高校产品设计课程思考与启发——以文创设计专题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32-133. 被引量:3
-
7霍楷,杨韫嘉.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与科技融合改革研究[J].设计,2022,35(15):100-102. 被引量:4
-
8陈晨,林昱希.高校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2(5):174-175.
-
9郭永艳.“新文科”背景下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J].设计,2022,35(20):106-108. 被引量:5
-
10刘国英,胡伟华,惠亚玲.新文科背景下“艺工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5):78-84. 被引量:4
-
1张军.我的校长生涯[J].中华少年,2016,0(25):285-285.
-
2张华荣.知识经济与高校哲学教育改革[J].中外教育(福建),2000(1):9-11.
-
3黄梅.新课程教学的教育哲学理解与现实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2):35-37.
-
4蔡学英.论哲学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3(5):57-59.
-
5沈亚生.美国大学对各层次哲学人才的培养[J].外国教育研究,1999(6):48-52.
-
6胡艺瑾,卢清.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实行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1):119-122. 被引量:5
-
7董信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问题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3):281-281.
-
8王佳丽.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45-46.
-
9戈宁.美国大学的哲学教育及我们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34-36. 被引量:1
-
10易显飞.“学习共同体”的哲学理解及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4-4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