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8,共7页
Economic Geography
同被引文献19
-
1王玲.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史发展(上)[J].天津社会科学,1986(1):92-96. 被引量:6
-
2朱翔.关于湘江经济走廊的设想[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8,18(4):6-12. 被引量:1
-
3吴青萍.论岳阳开放开发与湖南经济发展[J].经济地理,1993,13(1):47-51. 被引量:2
-
4潘文灿.搞好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加快经济发展[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4(2):13-18. 被引量:1
-
5陆玉麒.沿边战略的地域不均衡性与调整对策[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4(3):58-62. 被引量:1
-
6安辉杰.世界上迁都之国及原因[J].地理文摘,1998,(3):13-13.
-
7刘大水.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问题浅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
-
8杨镇华.试谈省际边境城市发展问题[J].湖南经济研究,1985,(1):20-21.
-
9全华山.省际边界地区市场问题探析[J].开发研究,1989,(5):37-38.
-
10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年鉴1998[M].山东:黄河出版社,1999..
二级引证文献36
-
1田里,杨懿,李雪松.建立昆明——大理“双核”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想[J].旅游研究,2009,1(1):50-53. 被引量:9
-
2李开宇,潘秋玲,陈文晖.“泛珠三角”对西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9):126-130. 被引量:2
-
3陆玉麒.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J].人文地理,2002,17(3):1-4. 被引量:9
-
4周秀慧,王双全.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J].人文地理,2006,21(1):89-92. 被引量:9
-
5郭黎霞,沈山.淮海经济区空间组织优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8-10. 被引量:1
-
6李蕊蕊,赵伟.区域空间发展理论研究的进展[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2):56-62. 被引量:6
-
7方敏.青藏铁路经济带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共轭双核结构[J].经济地理,2007,27(4):661-664. 被引量:12
-
8朱忠芳,郑耀星.“双核”结构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以南昌、九江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35-38. 被引量:8
-
9覃永晖,吴晓,刘奕彤.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资源的门槛分析与开发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366-369. 被引量:4
-
10聂华林,杨敬宇.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建设战略构想[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5-10. 被引量:2
-
1青岛历史上的八月[J].走向世界,2009(23):94-95.
-
2邓立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J].上海综合经济,2004(12):27-29. 被引量:1
-
3费洪平.区域宏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胶济沿线产业带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8(4):1-8.
-
4费洪平,崔树强.胶济沿线产业带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8(3):67-71.
-
5崔树强,费洪平.胶济沿线产业带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1):50-53.
-
6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地理学报,1994,49(3):214-225. 被引量:27
-
7费洪平.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胶济沿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3,13(3):23-29. 被引量:3
-
8杨忠臣.山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分析——基于1990、2000和2008年的数据(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2(1):1-4. 被引量:1
-
9周田君.日韩产业转移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5,14(6):21-25. 被引量:10
-
10刘涛.对FDI空间分布、地域结构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3-10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