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错位与“失语”——经学语境与汉大赋的话语方式
Displacement and Speechlessness: A Contextual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Discursive Style of Versed-Prose of Han Dynas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汉大赋作为汉代的代表文体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 ,而这种文体令人难以卒读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经学语境造成汉大赋的错位与“失语”无疑是决定性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汉大赋错位与“失语”的种种表现 ,力图以此揭示出经学语境中文学扭曲的话语方式。
作者
刘松来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2,共7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经学
语境
汉朝
大赋
话语方式
表现手法
内容题材
创新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1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23页.
2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3
王夫之.《庄子解》[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
4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0、50、50、57页.
5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页,411页,544页,245页.
6
王气中.《艺概笺注》[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7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3页,3575页,2829页.
8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60页.
9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页,147页.
10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2页.
共引文献
21
1
郑志强,周颖.
《周南》、《召南》之“南”正义——兼论二《南》与“楚风”的关系[J]
.中州学刊,2004(6):82-87.
被引量:6
2
宋馥香.
贾谊史论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J]
.史学理论研究,2003(3):66-73.
被引量:1
3
陈少明.
“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J]
.中国哲学史,2001(4):40-46.
被引量:24
4
李夫生.
生态批评: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J]
.求索,2005(4):146-148.
被引量:6
5
刘雅杰.
论《诗经》中的复合型水意象[J]
.中州学刊,2005(3):209-211.
6
王锷.
戴圣生平和《礼记》的编选[J]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7-55.
被引量:1
7
邓昭祺.
苏轼对柳永词之态度新论[J]
.中州学刊,2007(4):192-196.
被引量:1
8
严春友.
庄子思想的当代性[J]
.人文杂志,2007(6):80-85.
9
熊伟业.
汉代社会环境与贵族文士生活方式——汉大赋体制形成过程中的时代因素[J]
.求索,2007(12):215-217.
被引量:1
10
蒋寅.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J]
.中国社会科学,2008(5):149-167.
被引量:70
1
张虹.
经学语境下的超越与困惑——透视班固诗歌理论的深层矛盾性[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39-42.
2
金启华.
宋词总论[J]
.社会科学(甘肃),1983(5):84-87.
3
孙纪文.
寻常与非凡——董仲舒文学史影响的反思[J]
.固原师专学报,2003,24(2):5-9.
4
冷卫国,赵毅.
刘师培的赋学思想[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2-108.
被引量:1
5
许结.
章太炎文学批评观述略[J]
.浙江学刊,2007(6):102-110.
被引量:2
6
杨子怡.
经典的生成与文学的合法性——文化生产场域视野中的传统诗经学考察[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4):38-43.
被引量:2
7
余松.
汉代经学与诗学理念[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89-94.
被引量:1
8
中国文学发展的“变”与“常”[J]
.文学遗产,1987(6):137-137.
9
赵爽.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J]
.红楼梦学刊,1998(1):323-335.
被引量:2
10
管怀国.
新世纪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之可能[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50-55.
被引量:1
文艺研究
2004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