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0-31,37,共3页
参考文献3
-
1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21页.
-
2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A]..《华盖集续编》[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
3鲁迅.《空谈》[A]..《华盖集续编》[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共引文献12
-
1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2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2(4):15-19. 被引量:7
-
3刘延红.历史的穿透力与感受力——论《故事新编》的文化批判和生命体验[J].鲁迅研究月刊,2002(4):63-68. 被引量:7
-
4王乾坤.怀疑:科学之问与人生之问[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1-19. 被引量:1
-
5詹志和.鲁迅思想及“著作权”的一段历史公案[J].求索,2006(4):164-166. 被引量:1
-
6陈平原.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8(10):4-30. 被引量:12
-
7王乾坤.怀疑:科学之问与人生之问[J].鲁迅研究月刊,2000(3):18-28.
-
8张洁宇.诗与真——《野草》与鲁迅的“写作观”[J].文艺研究,2013(3):47-54. 被引量:4
-
9张中良.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4):84-93. 被引量:4
-
10小川利康.周氏兄弟与东京--兄弟之间的文化体验差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7):86-10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
-
1王泽邦.这里的“伟大”不是反语——兼与杜方剑同志商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3(4):88-89. 被引量:1
-
2李顺求.“浓黑的悲凉”是通感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1999,0(7):60-60. 被引量:1
-
3矫健鹰.浅谈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2):1-4. 被引量:2
-
4丁琰.鲁迅语言的含蓄手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2):41-43. 被引量:2
-
5于海娇.鲁迅小说的欧化句法研究[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4):147-149. 被引量:3
-
6吴萍.鲁迅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教学浅论[J].教育参考,2015(3):83-86. 被引量:2
-
1迎“十六大”盛会 促高等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02(6):1-1.
-
2孟祥海.懂得[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9):44-44.
-
3龙美光.“野草”与虚无——读鲁迅散文集《野草》[J].班主任之友,2004(6):52-53.
-
4方圆.民族资产阶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6(4):34-38. 被引量:2
-
5朱更勇.段祺瑞的最后十年[J].文史天地,2008(8):12-16. 被引量:1
-
6殷国聪.浅谈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3(5):81-84.
-
7全安龙.《项链》:一曲生活的赞歌[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10):16-16. 被引量:1
-
8周猫又.暨南手记:最具“国际范”的中国大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2011(5):20-21.
-
9郑旭东.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同步辅导[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2(9):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