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
被引量:
7
From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to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本刊两年前曾刊发了刘登翰先生“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等一组文章,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选登;本期发表的“华文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的4篇文章,侧重对某些西方文论进入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意在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把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
刘小新
机构地区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1期37-40,共4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华文文学
文学批评
华人文化诗学
华人文本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4
1
刘登翰,刘小新.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J]
.东南学术,2004(6):70-79.
被引量:15
2
盂樊.《后现代的认同政治》,扬智文化半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2页.
3
斯图尔特·霍尔.《表征·导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页.
4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521页.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参阅新加坡华人学者张从兴的《华人是谁?谁是华人?》,该文对"华人"一词的产生、词义演变作了详细、深入的考辨和论析.载华语桥网站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
2
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53页.
3
杜波伏依:《黑人的灵魂》,参见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见《外国文学》2004年第二期,第42页.
4
转引自庄永康:《离而不散的华文文学》,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9月9日.
5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6
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7
转引自海登·怀特:《评新历史主义·导论》,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5页.
8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9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10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共引文献
33
1
胡贤林.
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
.华文文学,2007(5):44-52.
被引量:1
2
刘登翰.
移民、双重经验与越界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小引[J]
.华文文学,2006(5):59-63.
3
吴学琴.
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4
胡亚敏.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J]
.国外文学,2002(4):10-17.
被引量:10
5
童小畅.
主体性思想与现代悲剧精神[J]
.当代文坛,2005(2):17-19.
被引量:2
6
蒋淑贤,刘义军.
关于消费时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几点反思[J]
.当代文坛,2005(4):18-21.
被引量:1
7
陆贵山.
经济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J]
.高校理论战线,2006(2):56-60.
被引量:3
8
李世涛.
文化转向中的批评实践——詹姆逊的文化批评[J]
.甘肃社会科学,2006(3):186-190.
被引量:1
9
汪正龙.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可能性——西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形式主义文论关系初探[J]
.文艺理论研究,2008(3):13-19.
被引量:9
10
邢媛.
詹姆逊历史化认知思想探析[J]
.哲学研究,2008(8):36-4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3
1
樊洛平.
缪斯的飞翔与歌唱——海峡两岸女性主义诗歌创作比较[J]
.华文文学,2000(2):5-14.
被引量:1
2
彭志恒,张卫东.
语种、文化与文学——彭志恒访谈录[J]
.华文文学,2009(1):12-16.
被引量:2
3
陈玉珊.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拓展——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综述[J]
.华文文学,2006(1):108-110.
被引量:1
4
黎湘萍.
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J]
.华文文学,2004(1):5-16.
被引量:12
5
施建伟.
“从边缘走向主流”——海外华人文学的现状和将来[J]
.华文文学,2003(1):15-21.
被引量:4
6
王灵智,蒲若茜.
“开花结果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华文文学,2003(1):22-23.
被引量:4
7
梁丽芳.
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J]
.华文文学,2003(5):15-20.
被引量:13
8
吴奕锜,彭志恒,赵顺宏,刘俊峰.
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
.华文文学,2002(1):4-9.
被引量:3
9
刘登翰,刘小新.
都是“语种”惹的祸?[J]
.华文文学,2002(3):20-25.
被引量:7
10
陈贤茂.
评《华文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J]
.华文文学,2002(3):26-2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7
1
胡贤林.
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
.华文文学,2007(5):44-52.
被引量:1
2
颜敏.
“离散”的意义“流散”——兼论我国内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独特理论话语[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2):69-72.
被引量:12
3
胡贤林,朱文斌.
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之辨——关于华文文学研究转向华人文学的反思[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66-70.
被引量:1
4
林钰婷.
历史的重量:《接骨师之女》的认同建构之途[J]
.东南学术,2012(4):251-256.
被引量:6
5
李伟,许燕转.
华文离散诗学的审美共性[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3):79-82.
被引量:1
6
王文艳.
《华文文学》(1985-2017)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华文文学,2019,0(1):119-128.
被引量:1
7
朱双一.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再辨析[J]
.华文文学,2021(1):11-2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刘雪娥.
华文文学研究批评话语的建构——以《全球化与新移民叙事》为中心的考察[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4):297-311.
2
胡格.
流散视角下解读陈谦《望断南飞雁》中的南雁形象[J]
.海外英语,2020,0(3):172-173.
3
杨红英.
2007年华文文学研究综述[J]
.华文文学,2008(2):102-111.
4
杨俊蕾.
“中心—边缘”双梦记:海外华语语系文学研究中的流散/离散叙述[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89-98.
被引量:8
5
许锬.
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的国内研究综述[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87-91.
被引量:2
6
许锬,林玉霞.
谭恩美小说:故国记忆重组与华裔自我认同[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2):31-35.
被引量:4
7
许锬,刘慧.
谭恩美小说的中国书写研究现状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87-92.
被引量:2
8
童丽娟.
美国当代族裔小说的绿色诗学解读——以《紫颜色》《爱药》和《沉没之鱼》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8):41-45.
9
陈超.
一种音乐“离散”诗学的可能建构——20世纪台港音乐的“离散”情结及其精神图景[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4):127-134.
被引量:3
10
童丽娟,蔡牡丹.
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147-150.
1
刘登翰,刘小新.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J]
.东南学术,2004(6):70-79.
被引量:15
2
刘小新,刘登翰.
文化诗学与华文文学批评——关于“华人文化诗学”的构想[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64-68.
被引量:1
3
蔡晓惠.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美国华人文学[J]
.文学与文化,2014(1):134-140.
被引量:3
4
郭菁.
浅析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5):74-74.
5
田悦芳.
诗行幻现的隐匿诗情——论《雨巷》诗情的呈现形式[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3):98-99.
6
张娅静.
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观[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9):40-40.
7
江少川.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批评的思考[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26-28.
8
杨振昆.
世界华文文学批评的反思与建构[J]
.华文文学,2000(1):8-10.
9
杨守森.
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5):61-67.
被引量:8
10
晓彤.
梭罗河在呜咽[J]
.华文文学,1998(3):47-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