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伊春旅游产业的探讨
被引量:5
Discussing the Dvelopment of Toursim Industry in Yichun City
摘要
从分析发展伊春旅游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入手,着重论述了发展伊春旅游经济的具体战略构想。
出处
《中国林业企业》
2004年第6期46-48,共3页
China Forestry Business
二级参考文献12
-
1刘伟 李风圣.产权通论[M].北京出版社,1998,1..
-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3[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
4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
5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译文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
6罗伯特@考特@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38.
-
7(英)Viscusi. W. Kip, M. John, Harrington, E. Joseph,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J]. The MIT Press, 1995.
-
8Wills,l.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ment, Sydney[M]. Allen & Unwin, 1997.
-
9阿尔奇安Property Right.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
10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123
共引文献42
-
1杨灏.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分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透析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涨价现象[J].经济师,2007(10):11-13. 被引量:2
-
2朱建安.市场化与规制:世界遗产资源管理模式可能的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4(6):12-17. 被引量:11
-
3张骁鸣.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J].热带地理,2005,25(1):81-86. 被引量:6
-
4陈红,史敏,王岳.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经营探讨[J].林业科技,2005,30(2):59-62. 被引量:4
-
5陈勇,吴人韦.风景名胜区的利益主体分析与机制调整[J].规划师,2005,21(5):8-11. 被引量:19
-
6龙京红.旅游景区经营中“两权分离”问题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102-104. 被引量:6
-
7段玉萍.统计创新是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手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126-127.
-
8焦彦.论旅游景点的持久生命力[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79-80.
-
9杨泸.四川省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2):149-152. 被引量:2
-
10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被引量:49
同被引文献15
-
1佘茹,孙金龙.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新动力[J].统计与咨询,2010(2):35-36. 被引量:1
-
2姜杨,兰丽敏,段新军.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壮大生态旅游产业[J].中国林业企业,2005(6):25-27. 被引量:2
-
3宋彩平,于慧超.伊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态模拟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6(6):15-18. 被引量:5
-
4王兆林.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4-9. 被引量:5
-
5杨淑霞,吕明,张新.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关于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J].民营科技,2009(12):131-131. 被引量:9
-
6胡鞍钢,刘珉.保护天然林资源 为后代积累生态资产──伊春林业建设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1):18-24. 被引量:4
-
7张壮,赵红艳,吕明.打造森林健康养生最佳基地——黑龙江省伊春市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之我见[J].中国林业,2011(20):37-37. 被引量:5
-
8刘季华.名人效应与旅游及其他[J].郭沫若学刊,1999(2):13-15. 被引量:3
-
9高玉娟,刘雅晶,柏晓东.政府行为对伊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影响作用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2(3):17-19. 被引量:3
-
10王莹,王红姝.浅析伊春旅游产业发展及地位变迁[J].林业经济,2013(4):85-8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
-
1刘春霞.四川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7-18.
-
2汤姿.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策略——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1):1389-1392. 被引量:2
-
3付佳,马云驰.伊春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6):34-35. 被引量:1
-
4吴忠军,彭安近,张梦瑶.“名人效应”对国际入境旅游的影响——来自桂林的证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4):499-505. 被引量:1
-
5邵芬娟,刘志民.生命周期评价在包装产业的应用分析[J].上海包装,2022(2):47-49. 被引量:1
-
1孙静,林盛名.伊春森林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4(10):18-20. 被引量:3
-
2于香云,冯立臣,欧阳桂香.对伊春市进出口形势的调查[J].黑龙江金融,2003(10):39-40.
-
3高万鑫,马力.“绿色之旅”在大理[J].森林与人类,2000(1):22-22.
-
4周尚前.生态旅游在重庆[J].森林与人类,2000,20(3):31-32.
-
5张洪明,王玲.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4,10(3):128-130. 被引量:4
-
6关永承.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J].活力,2010(6):181-181. 被引量:1
-
7走重庆旅游产业发展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1(7):86-86.
-
8吴志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林业经济,1998(6):49-54. 被引量:6
-
9黄澄.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哈尔滨市森林旅游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26-27.
-
10沈明君,王积田.伊春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浅析[J].商情,2012(29):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