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90,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6
-
1鲁太光.鬼魂游荡的大地——鲁迅笔下的农村世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16-22. 被引量:1
-
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收《鲁迅全集》,第6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2,243页.
-
3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A]..《赵树理全集》第4卷[C].,.第539页.
-
4爱德华·W·萨义德著 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M].,.第2页.
-
5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8页.
-
6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第2页.
二级参考文献20
-
1汪晖.“科学主义”与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J].天涯,1998,0(6):132-160. 被引量:12
-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2003年6月..
-
3杜赞奇.见《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
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2003年6月..
-
5鲁迅.《社戏》[A]..载《鲁迅全集》第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69页.
-
6韩毓海.《所以无词的言语》.本文尚未发表[EB/OL].见“左岸会馆”(http//www.eduww.com).,.
-
7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A]..载《白毛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C].北京出版社,1967年.第1页.
-
8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中华书局,1997年10月..
-
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10页.
-
10.《祝福》[A]..载《鲁迅全集》第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共引文献23
-
1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 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179-191. 被引量:8
-
2秦林芳.情感的净化与柔婉风格的形成——论浅草—沉钟社又一类创作的审美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69-74.
-
3赵宪章.日记的形式诱惑及其第一人称权威[J].江汉论坛,2006(3):69-71. 被引量:13
-
4何永康,高永年.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之历史意识[J].文学评论,2006(2):116-124. 被引量:3
-
5朱寿桐.论中国新文学界对勃兰兑斯的接受[J].广东社会科学,2006(3):146-151. 被引量:2
-
6王嘉良.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J].文学评论,2006(6):160-167. 被引量:7
-
7李丽.“人”的深化——启蒙视野中的现代婚恋短篇小说[J].文艺争鸣,2007(3):117-119.
-
8刘文斌.研究我国文学民族精神问题的各种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2008(3):137-144.
-
9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75-89. 被引量:12
-
10张直心,王平.魏金枝的浙江一师心结──兼论魏金枝与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9(11):46-52.
-
1张祎晨.高加林与身份认同[J].长安学刊,2010(2):147-148.
-
2瘦西鸿.在流水线上生存(组诗)[J].扬子江(诗刊),2011(3):14-16.
-
3李昕揆.压迫后的觉醒——从“双性同体”看《啊,拓荒者!》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4):53-54.
-
4杨淑英.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紫色》中西莉亚的身份建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40-41. 被引量:1
-
5王育育.《丈夫》:乡村与城市之间[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3):13-14.
-
6张静.论小说《飞天》中主人公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11):52-54.
-
7相伟.《黄肤女》中印第安女性身份的缺失[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182-182.
-
8枫子.叶县长的二三事[J].幸福(下),2011(12):26-26.
-
9睁眠.精神价值的积极构建者—序《管彦博诗选》[J].当代教育,2009(3):82-84.
-
10张福龙.那颗土豆受过难[J].中外文摘,2010(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