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被引量:5

Ultimate Transformation:Death in Classical Daosi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过将其界定为一种变化从而限定了死亡,并且,那种变化是仅仅关注于现象世界内部的物质性方面的.在这种柏拉图式的模式中,人的持久性的同一性(persisting identi-ty)--不朽的灵魂,由于和真实世界的亲和性从而获得了保证.特定的个人或许会在遭受偶然变故的意义上"死亡",但其本质的"人性"(human nature)则由人的不变的理型而获得担保.并且,这种"人性"与教父们所诠释的超越原则的关系也就成为创造的神明.在"生"独立于"死"而不受死的影响这样一种意义上,这种世界观将生死建立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类比,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暂时和不完美的反映.通过诸如不朽的灵魂以及超越的世界这样一些形上学和超自然的假定,人类经验被固化并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野.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3期33-40,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汉代的信仰、神话与理性》 Chinese Ideas of Life and Death : Faith,Myth and Reason in the Han Period (202[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82..
  • 2Robert G.Henrieks翻译.《老子.道德经》,Lao-tsu: Tao-te Ching[M].New York, Ballentine,1989.页274,162.
  • 3康韵梅.《中国古代死亡观之探究》[M].,.页21-22.
  • 4R.J.Hollingdale翻译.《尼采的读者》(The Nietzsche Reader)[M].London,Penquin,1977.页202-203.
  • 5葛瑞汉.《辨道者.古代中国的哲学论辨》(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 La Salle, Ⅲ. , Open Cour[M].,1989.页202-204.
  • 6福永光司.《庄子》第六章[M].,..
  • 7吉德炜.“中国的早期文明.中国性如何形成的反省”(Early Civilization in China: Reflections on How it Became Chinese)[A].Paul S.Ropp编.《中国的遗产.对中国文明的当代观察》(Heritage of China.Contern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页33.
  • 8葛瑞汉.《辨道者》[M].,.页203.
  • 9康韵梅.《中国古代死亡观之探究》:第2章[J].台北: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94,.
  • 10蒲慕州.“不朽、灵魂和阴间”(Immortality, Soul, and the Netherworld)[A]..《寻求个人的福祗.古代中国的宗教观》( In Search of Personal Welfare : A View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第7章[C].Albany , SUNY Press,1997..

同被引文献16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