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9
-
1吴桂兰,罗锡文,吕景章.中国舞龙运动商业开发之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6,3(1):73-75. 被引量:9
-
2郝苏民.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J].甘肃社会科学,2004(5):71-74. 被引量:9
-
3张立辉.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0):41-44. 被引量:2
-
4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84-86. 被引量:16
-
5李明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进程的必然[J].剧作家,2006(1):63-64. 被引量:8
-
6雷亮中.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J].广西民族研究,2002(4):17-25. 被引量:11
-
7李孝坤.铜梁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57-258. 被引量:5
-
8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J].美术研究,2003(1):69-72. 被引量:29
-
9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20-28. 被引量:4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邓安超,巩清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模式的构建研究——以铜梁龙舞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S1):138-140.
-
2马成俊,鄂崇荣,毕艳君.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18-30. 被引量:9
-
3易黎.论巴渝“中华第一龙”的资源困境与发展出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3):31-33. 被引量:1
-
4杨兰.乌热尔图作品中的老人形象浅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4):228-228. 被引量:1
-
5姚丽娟,郗春嫒.近十年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述评(1999年—2008年)——基于CNKI期刊的统计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5):31-36. 被引量:2
-
6陈敬玉.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J].丝绸,2011,48(5):48-50. 被引量:21
-
7张华.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0):81-82. 被引量:1
-
8齐金国.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保护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2):79-81.
-
9邓庆红.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浅析——以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为例[J].档案,2015(12):52-54. 被引量:2
-
10陈叶坪,李赣中,李武斌.杨店高龙高跷运动的生态文化传承与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7(3):110-114.
-
1万永林.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57-61. 被引量:5
-
2闵征(摘编),楼宇烈.文化不能全球化[J].中国监狱学刊,2008,23(2):160-160.
-
3阿尔孜古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保护的再思考[J].科学时代,2009(1):23-23.
-
4石雯丽.帝国主义时代的文化接触:基督教与西南民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3(1):140-144.
-
5徐冬春.物理课堂上也应融合民族的文化[J].当代教育,2016(2):48-49.
-
6齐全,张军.无形文化遗产经济学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6):37-40. 被引量:1
-
7蒋兴国.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27-31. 被引量:1
-
8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节日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1-3. 被引量:30
-
9巴胜超,蔡珺.知识性文化遗产——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136-141. 被引量:1
-
10陆永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J].卷宗,2015,5(5):524-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