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被引量:
3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一种新发生的玉米病害。丹东地区发生严重,东沟、凤城地区的主栽品种沈单7号、5003×凤自101等发病严重地块达4级以上。其发病速度之快、危害程度之重、减产幅度之大,甚于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的年份。
作者
陈刚
张铁一
机构地区
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
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31,共3页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尾孢菌叶斑病
发生
危害
分类号
S435.13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2
引证文献
34
二级引证文献
218
同被引文献
302
1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2019,49(6):808-817.
被引量:6
2
李月秋,杨德良,王红愫,字迎彪,董静光,赵艳民,张仕伟,彭嘉喜,刘荣斌,何月秋.
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39-343.
被引量:7
3
袁杭,张敏,龚国淑,舒凯,陈华保,王学贵.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10,18(4):142-146.
被引量:5
4
张述尧,杨志刚,张立新,董发生,李学金,柴绍荣,阎自强.
滇西南玉米灰斑病的初步研究[J]
.云南农业科技,2010(4):48-52.
被引量:5
5
程龙,刘海文,周天军,朱玉祥.
近30余年来盛夏东亚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频率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J]
.大气科学,2013(6):1326-1336.
被引量:15
6
田家伦,殷世才.
旋转回归分析在预防玉米大斑病中的应用[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9,19(6):11-15.
被引量:1
7
马莹莹,贾娇,苏前富,孟玲敏,高洁,晋齐鸣.
玉米抵御玉蜀黍尾孢菌侵入的生理机制[J]
.植物保护学报,2015,42(3):340-346.
被引量:9
8
李富华,叶华智,王玉涛,熊绵平.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4,12(2):97-101.
被引量:22
9
梁建茵,李春晖,吴尚森.
2003年我国夏季西南季风活动概况[J]
.气象,2004,30(8):8-12.
被引量:16
10
李宝英.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6):48-49.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34
1
袁杭,张敏,龚国淑,舒凯,陈华保,王学贵.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10,18(4):142-146.
被引量:5
2
佟淑杰,徐秀德,董怀玉,姜钰,石蕊.
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的初步研究[J]
.杂粮作物,2005,25(3):201-203.
被引量:7
3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20(3):94-99.
被引量:11
4
李富华,吴炯波,王玉涛.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
.玉米科学,2005,13(3):117-121.
被引量:23
5
王桂清,陈捷.
环境与寄主条件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寄主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被引量:3
6
涂永海,沙本才,何月秋.
凤庆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初步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4):604-607.
被引量:13
7
李志勇,梅丽艳.
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72-74.
被引量:9
8
马荣,吴景芝,吴毅歆,何月秋.
云南省区试玉米新品种对4种叶斑病的抗性鉴定[J]
.种子,2009,28(3):64-67.
被引量:6
9
窦秦川,黄应家,袁仕良,陆世民.
祥云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21-23.
被引量:1
10
吕国忠,王芳,王翠萍,梁景颐,张益先,陈捷,白金铠.
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4):346-349.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
218
1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2019,49(6):808-817.
被引量:6
2
胡亮,曹艳,唐江云,刘永波,雷波.
基于物联网的玉米病害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J]
.中国农学通报,2020(22):154-164.
被引量:4
3
段玉玺.
献身农业科研矢志不移 致力人才培养桃李流芳——记著名真菌分类学家白金铠教授[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23-128.
4
李玺洋,苏桢,申火云,肖大淞,李自龙.
太子参绿色种植模式田间试验效果[J]
.中国测试,2022,48(S01):50-56.
被引量:4
5
白玉娇,马贵龙.
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及防治指标[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0,42(3):286-292.
被引量:4
6
李月秋,杨德良,王红愫,字迎彪,董静光,赵艳民,张仕伟,彭嘉喜,刘荣斌,何月秋.
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39-343.
被引量:7
7
袁杭,张敏,龚国淑,舒凯,陈华保,王学贵.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10,18(4):142-146.
被引量:5
8
张述尧,杨志刚,张立新,董发生,李学金,柴绍荣,阎自强.
滇西南玉米灰斑病的初步研究[J]
.云南农业科技,2010(4):48-52.
被引量:5
9
王树和,刘忠勇.
八仙花叶点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11):62-64.
被引量:4
10
王桂清,陈捷.
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亲缘关系的血清学研究[J]
.玉米科学,2005,13(2):121-124.
被引量:2
1
谷勇,尹鑫,饶孝武,温权州,李维群.
玉米灰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
.湖北植保,2015,0(1):18-19.
2
吴纪昌,马丽君,王作英.
玉米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与抗病材料利用[J]
.辽宁农业科学,1997(5):25-28.
被引量:45
3
边吉.
玉米新品种[J]
.新农业,2006(5):45-46.
被引量:1
4
金宝昌,郭昱财,王淑玲,赵淑杰.
玉米新品种抚玉8号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06(9):74-74.
被引量:5
5
王惠,阿国林,石权,刘荣华.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云南农业,2016(7):26-27.
6
吴纪昌,马丽君,孙义,白金凯.
玉米一种新病害——尾孢菌叶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大发生[J]
.玉米科学,1992(C12):67-68.
被引量:36
7
邢宝龙,冯高,郭新文,张旭丽,刘支平,郑敏娜.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3):264-266.
被引量:9
8
芦连勇.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性育种研究现状[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11-13.
被引量:2
9
刘昌燕,仲建锋,万正煌,李莉,陈宏伟.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307-10308.
被引量:10
10
韩岐.
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防治[J]
.吉林农业,2010(9):77-77.
被引量:1
辽宁农业科学
199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