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评《黄河边的中国》的方法
A Theory between the Macroscopic and the Microscopic
出处
《开放时代》
2001年第9期124-127,共4页
Open Times
-
1牧惠.关键是观念更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2(1):82-84.
-
2曹锦清.曹锦清:如何建设“社会”[J].检察风云,2012(13):4-5. 被引量:2
-
3梁丽华.中国农村实证研究的新成果——读《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03(2):62-63.
-
4张丽宁.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J].学海,2003(3):199-200. 被引量:1
-
5李宗克.像泥土一样地真实:本土化社会学著作的典范——评《黄河边的中国》[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118-118. 被引量:1
-
6李成贵.重要的是学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6):93-95. 被引量:1
-
7卢文.一部全面深刻地反映中部农村情况的著作——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6):86-88.
-
8徐枫.曹锦清教授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54-54.
-
9丁国强.进入村落社会:读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J].上海教育,2006(02A):73-73.
-
10孔翠芳.多元视角下的社会认同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14(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