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同意见”及“炒作”对于郭研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2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1年第2期3-4,共2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同被引文献77
-
1王春瑜.犹记风吹水上[J].北京观察,2000(4). 被引量:2
-
2丁东.为何只收一面之辞[J].北京观察,2000(6). 被引量:1
-
3林甘泉.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J].历史研究,1992(2):20-37. 被引量:3
-
4黄烈.郭沫若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历史研究,1992(2):38-52. 被引量:2
-
5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上)[J].历史研究,1979(2):48-57. 被引量:8
-
6侯绍庄.怎样理解郭沫若同志的古代史分期学说——兼评金景芳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J].历史研究,1979(8):42-55. 被引量:3
-
7侯外庐.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J].历史研究,1978(7):3-6. 被引量:5
-
8谷辅林.郭沫若的孔子研究[J].齐鲁学刊,1986(6):46-53. 被引量:2
-
9容庚.怀念郭沫若同志[J].学术研究,1978(4):12-13. 被引量:4
-
10夏鼐.郭沫若同志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卓越贡献——悼念郭沫若同志(1892—1978)[J].考古,1978(4):217-222. 被引量:11
-
1赵婧.“外省人”意象与英格兰共同体形塑——再读《米德尔马契》[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2(6):69-75.
-
2林衍.新史学的时间观与文学史的分期——以晚清民国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为研究中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104-108.
-
3周宁.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J].人文杂志,2003(2):82-88. 被引量:5
-
4冯仰操.通向历史的一种路径——读范培松的《南溪水》[J].小说评论,2012(5):108-110. 被引量:1
-
5向德彩.民间歌谣的社会史意涵[J].浙江学刊,2009(4):74-78. 被引量:12
-
6闫立飞.新史学观念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J].社会科学战线,2009(5):161-165. 被引量:3
-
7薛帅杰.新史学民族性与黄宾虹“文艺救国”思想关系考察[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5):67-68. 被引量:1
-
8王再兴.寻找当代文学研究的“异质性”传统是否可能?[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3):58-60.
-
9毛崇杰.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3(4):48-56. 被引量:5
-
10李霞.小人物和大时代[J].读书,2001(6):33-3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