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创建高水平的学科群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学科群是适应社会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和科学研究向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而形成的学科建设模式。学科群、多学科集成和综合交融的特征 。
作者
凌永明
王焰新
机构地区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4-106,共3页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关键词
学科群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18
引证文献
22
二级引证文献
147
参考文献
2
1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
2
赵文华.
略论高等学校的学科群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29-32.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1
1
斯米尔诺夫,黄德兴.现代科学中跨学科发展的某些趋势[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08).
共引文献
18
1
张卫刚,樊琳.
关于一级学科授权后研究生工作的一些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57-60.
被引量:1
2
虞锡君,禾呈.
加强嘉兴学院学科建设若干问题初探[J]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5):100-102.
被引量:1
3
林建银,郑志竑,章涛.
分子医学学科群五年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2-14.
被引量:2
4
张洁,李慧敏.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15-16.
被引量:3
5
马放,崔崇威,任南琪.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23-25.
被引量:8
6
林杰,朴雪涛.
基于特色化发展的高校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1(7):59-62.
被引量:15
7
邬智,王国荣,罗文标,司聚民.
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44-148.
被引量:2
8
钱佩忠.
高校学科群建构机理与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71-74.
被引量:10
9
黄家庆.
一体化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探索[J]
.广西社会科学,2012(6):172-175.
被引量:2
10
黄德平.
论高校学科群的形成路径及核心要素[J]
.教育探索,2012(12):76-7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18
1
徐绍莉,田静.
大学加强学术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S1):62-66.
被引量:12
2
袁鼎生.
前沿学科群的整体生发:以中国-东盟比较学科群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173-176.
被引量:3
3
向兴华,杜娟,朱永东.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11(2):80-84.
被引量:8
4
张建伟,陈琦.
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
.教育研究,1999,20(5):56-60.
被引量:287
5
赵文华.
略论高等学校的学科群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29-32.
被引量:19
6
王栾井.
高等学校学科群发展机制的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67-70.
被引量:12
7
李志平.
高等院校学科群结构与功能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3):40-42.
被引量:8
8
王栾井,刘晓峻.
学科群: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J]
.江苏社会科学,1997(1):171-176.
被引量:15
9
赵红州.
论科学发现的采掘模型(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1,2(3):34-38.
被引量:9
10
王元良.
浅议学科群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1995(3):11-1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2
1
骆光林,楼仁功.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191-195.
被引量:4
2
骆光林.
高等学校应对加入WTO后过渡期挑战的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72-75.
3
娄玉珍.
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成长模式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1):68-71.
被引量:18
4
邹累,卢毅,李晓.
产学研结合培养交通高层次人才模式探讨[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205-207.
被引量:5
5
孙志军,何晋秋.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89-96.
被引量:7
6
庞军,杨扬,唐宏亮.
学科群建设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中的重要意义[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8):155-157.
被引量:7
7
易新河.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2):66-68.
被引量:21
8
吕改玲,蔡琼.
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6.
被引量:18
9
马放,崔崇威,任南琪.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23-25.
被引量:8
10
杨宇,张美华,汪景宽,吕杰.
强化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快速发展——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51-5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47
1
马燕,汪爱珠,郭惠芬,张永儒,聂佳琦.
基于AHP的教师教育学科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21(7):81-88.
被引量:17
2
张敏,刘雄利,周英,林冰.
综合型大学与科研平台应答式互促发展机制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2020,0(2):1-2.
3
闫时建,田玉明,张敏刚,武杰.
材料物理专业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71-72.
被引量:1
4
欧以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181-184.
被引量:4
5
易新河.
高职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71-72.
被引量:2
6
米欣.
高职高专学生激励机制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83-84.
被引量:5
7
赵长星,王月福,林琪.
提升农业耕作与生态研究方向,促进作物学学科建设——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94-95.
被引量:1
8
向兴华,杜娟,朱永东.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11(2):80-84.
被引量:8
9
周艳玲,张玉芹,王育斌,罗岸涛.
从基础到临床——生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
.南方医学教育,2012(3):21-22.
被引量:1
10
钱卫东,刘彬霞.
面向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消费导刊,2009,0(9):243-243.
1
王旭,白艳茹.
基于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7):105-106.
被引量:2
2
马梦婷.
让大班幼儿早期阅读闪耀“有效”光芒[J]
.长江丛刊,2017,0(3):236-236.
3
郑晓丽.
培养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J]
.时代教育,2012(6):157-157.
被引量:7
4
朱婧.
以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素质为目标的高职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研究[J]
.赤子,2016(20):79-80.
被引量:4
5
胡桂容.
落实“三化” 培育创新人才[J]
.教育科学论坛,2003(2):41-41.
6
杨峰.
浅论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建设[J]
.教育现代化,2001(4):28-29.
7
翁俊,刘繁,汪建华,熊礼威,邓泉荣.
浅析学习动机的引导在大学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12X):51-51.
被引量:1
8
袁瑞华.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浅议[J]
.航海教育研究,1996,13(3):47-48.
9
李会兰,刘玉顺.
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5):666-667.
10
高宏.
浅谈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教研版),2010(5):232-233.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