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犯罪未遂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
10
Studies of Attempted Crim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犯罪未遂的立法概念需要完善。犯罪未遂不能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这一结论已为司法界所采纳。在行为人对加重结果的发生具有过失的情况下,也不能存在犯罪未遂。有必要建立“未遂行为”理论,使不可罚的朱遂行为区别于可罚的犯罪未遂。并非一切直接故意犯罪都需要或能够区分未遂与既遂。目的说、结果说、构成要件齐备说具有相通性。
作者
曾粤兴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法学院
出处
《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第2期80-90,共11页
Jinling Law Review
关键词
犯罪未遂
既遂
目的说
间接故意
行为人
直接故意
司法
过失犯罪
构成要件
完善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98
同被引文献
76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0
1
李洁.
从立法目的看犯罪既遂之“遂”的应有内涵[J]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3):56-65.
被引量:9
2
尚明瑞.
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J]
.法学杂志,1999,20(1):18-19.
被引量:4
3
张明楷.
危险犯初探[J]
.清华法律评论,1998(1):118-142.
被引量:12
4
杜澎.
间接故意犯罪形态论[J]
.法学家,2000(2):31-38.
被引量:10
5
曾粤兴,贾 凌.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形态研究[J]
.公安大学学报,2002,18(2):58-66.
被引量:10
6
侯国云.
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3):65-69.
被引量:41
7
何秉松.
刑法典修订以来若干重要理论问题新探索(下)──《刑法教科书》(2000年版)的新发展[J]
.政法论坛,2000,18(4):27-42.
被引量:12
8
刘艳红.
再论犯罪既遂与未遂[J]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32-34.
被引量:13
9
陈航.
对新一轮“犯罪既未遂区分标准之争”的梳理与研析[J]
.河北法学,2000,18(5):20-24.
被引量:6
10
段立文.
犯罪“未得逞”含义辨析[J]
.法学评论,1991,9(3):37-42.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储槐植.
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的新发展——评《刑法教科书》[J]
.政法论坛,1998,16(3):126-128.
被引量:3
2
张明楷.
新刑法与客观主义[J]
.法学研究,1997,19(6):91-103.
被引量:76
3
尚明瑞.
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J]
.法学杂志,1999,20(1):18-19.
被引量:4
4
李居全.
关于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探讨[J]
.法商研究,1997,15(1):48-52.
被引量:16
5
侯国云.
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3):65-69.
被引量:41
6
孙燕山.
犯罪构成问题再探讨[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6):53-58.
被引量:11
7
段立文.
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宏观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6,18(5):47-52.
被引量:10
8
格兰维尔·威廉斯,周叶谦.
论间接故意[J]
.环球法律评论,1988,10(6):9-14.
被引量:1
9
何秉松.
论犯罪客体[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3):107-111.
被引量:13
10
胡家贵,陈瑞兰.
关于犯罪形态的几个问题[J]
.政法论坛,1997,15(6):39-43.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98
1
杜文俊,陈超.
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行为的司法认定——以336份司法裁判文书为例证[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30(3):75-82.
被引量:5
2
王志祥.
“杀害被绑架人”的未完成形态问题研究[J]
.河北法学,2021,39(8):48-66.
被引量:1
3
倪培兴.
对象错误条件下犯罪既遂的认定问题研究——对一例故意杀人案的定性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4):103-111.
被引量:4
4
康毅,杨桦.
危险犯概念之界定[J]
.社科纵横,2004,19(1):61-62.
5
翁伟民.
犯罪既遂标准刍议[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3):26-29.
被引量:5
6
张爽,孙涛.
犯罪既遂问题研究[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0-63.
7
程远.
办理贪污案件的法律难点问题研究[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33-136.
8
李洁.
从立法目的看犯罪既遂之“遂”的应有内涵[J]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3):56-65.
被引量:9
9
许海波.
还犯罪既遂以本来面目——对犯罪既遂标准通说的质疑[J]
.东岳论丛,2004,25(5):182-184.
被引量:6
10
邓剑光,张波.
犯罪未遂、既遂的新视野——以盗窃罪为例的思考[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3):32-34.
同被引文献
76
1
梁根林.
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J]
.北大法律评论,2005,6(1):375-399.
被引量:9
2
周光权,卢宇蓉.
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1,22(5):66-76.
被引量:37
3
侯国云.
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3):65-69.
被引量:41
4
王礼仁.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
.法学评论,1991,9(4):82-84.
被引量:5
5
刘之雄.
论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淮[J]
.法学评论,1989,7(3):23-27.
被引量:12
6
梁根林.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
.法学研究,2004,26(4):15-27.
被引量:117
7
张文,黄伟明.
死缓应当作为死刑执行的必经程序[J]
.现代法学,2004,26(4):75-79.
被引量:32
8
李交发.
死刑存废之法律文化透视[J]
.法学评论,2004,22(6):91-94.
被引量:7
9
曾粤兴,贾 凌.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形态研究[J]
.公安大学学报,2002,18(2):58-66.
被引量:10
10
曾粤兴.
犯罪未遂比较研究[J]
.法学家,2002(4):32-4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0
1
曾粤兴.
犯罪未遂比较研究[J]
.法学家,2002(4):32-41.
被引量:10
2
季勇.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可能性研究[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3):101-102.
被引量:2
3
王雨.
盗[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18):55-55.
4
王银河.
论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未遂形态[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25-27.
5
赵阳.
浅析间接故意未遂形态之认定[J]
.法制与经济,2018,27(3):148-150.
6
徐光华.
论我国刑法分则的立法模式——犯罪既遂与犯罪成立模式之争[J]
.刑法论丛,2009(2):167-188.
被引量:4
7
鞠宏钰.
加重构成犯未遂形态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S2):76-80.
8
麻俊男.
浅析盗窃罪既遂的标准[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6Z):221-222.
9
刘晓航.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探析[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2,36(6):99-108.
被引量:1
10
曾粤兴,张高月.
运输毒品罪既未遂形态的认定[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4(5):1-7.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黄士元.
诱惑侦查研究[J]
.金陵法律评论,2004(1):124-131.
2
于阜民,夏弋舒.
犯罪既遂概念:困惑与重构[J]
.中国法学,2005(2):152-159.
被引量:15
3
曾粤兴.
论刑法学方法对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意义[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4):12-18.
被引量:3
4
王志祥.
“犯罪目的实现说”否定论[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49-55.
被引量:3
5
李帅.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浅析[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0):201-202.
被引量:1
6
覃祖文.
论犯罪既遂客观要素充足说标准的确立[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5):31-42.
被引量:2
7
张金泽.
论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未遂形态[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25(4):130-131.
被引量:1
8
王文华.
我国刑法分则研究之考察[J]
.东方法学,2013(1):77-92.
被引量:5
9
黄卉,陈瑾.
试论犯罪既遂的标准与类型[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15):294-295.
10
徐跃飞.
论犯罪既遂的新标准:“期待结果出现说”[J]
.湖南社会科学,2016(1):90-93.
被引量:3
1
上官丕亮.
法治重在公法之治[J]
.学术研究,2005(4):94-99.
被引量:1
2
王克稳.
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分离[J]
.行政法学研究,1997(4):18-22.
被引量:20
3
李益明,胡根明.
对一故意伤害案的法理评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S2):152-154.
被引量:1
4
郭裕如.
浅析间接故意犯罪的内涵和实践[J]
.现代法学,1992,14(5):37-38.
5
闻长智.
过失犯罪动机初探[J]
.当代法学,1988,2(2):51-52.
6
李鹏飞.
物权行为相关概念辨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3):213-214.
7
孟攀科.
论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及其对行政诉讼审查原则和裁判方式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2007(6):527-528.
8
施金庄.
间接故意犯罪简析[J]
.政治与法律,1987(4):45-45.
9
周锁成.
浅论犯罪停止形态[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4):91-93.
10
汪雷.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通说之质疑[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107-109.
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