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潮类”唱腔的旋法特征及其源流初探
被引量:5
Sources and Xuan's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for the Voice of 'Chao' in Quanzhou Nanyin
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9,共6页
Music Research
参考文献2
-
1泉州市南音研究社《南曲选集》第1-28集,1960年2-12月油印本.
-
2龙彼得著、胡忌译《被遗忘的文献》,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1版第1-13页.
同被引文献160
-
1吴凡.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刍议——以民歌《打花鼓》与《凤阳花鼓》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35-36. 被引量:8
-
2冯光钰.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7-13. 被引量:7
-
3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3):12-17. 被引量:7
-
4孟宪辉.“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32-33. 被引量:10
-
5王耀华.论“腔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6-28. 被引量:11
-
6蓝雪霏.畲族民歌在迁徙途中的遗留[J].音乐研究,1998(3):47-56. 被引量:5
-
7周畅.论《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和《八面金钱经》[J].音乐研究,1998(3):80-83. 被引量:1
-
8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3-9. 被引量:72
-
9刘正维.二黄腔论源[J].音乐研究,1986(1):75-91. 被引量:6
-
10王志毅.《茉莉花》的地理属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98-101.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66
-
1文飞,白雪梅.民歌的文化功能与生态图景——评何晓兵《中国传统民歌赏析》[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7):75-79.
-
2赵君,郭宇,王振波,苏娜.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民歌类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山东艺术,2024(1):6-23.
-
3蔡际洲,许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191-202. 被引量:16
-
4欧阳绍清.多学科视野下的红色音乐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30-34. 被引量:6
-
5乔建中.两点思考,一些问题——简议区域音乐研究的优势与不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5-18. 被引量:6
-
6张江莉.在民族音乐学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运用GIS技术的设想[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4):60-64. 被引量:3
-
7陈然.歌声中的地理标签——以雷波地区彝族风俗音乐为视角[J].音乐创作,2013(12):156-159. 被引量:1
-
8万春艳.浅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赤子,2014(4):151-151. 被引量:1
-
9袁环.花鼓滩簧声腔分裂与变迁动因解析[J].歌海,2014(3):41-51. 被引量:1
-
10李峥嵘.交融与碰撞--对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研究现状与创新发展之解读[J].人民音乐,2014(9):44-47.
-
1刘建峰.陕北民歌旋法特征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6):90-94. 被引量:5
-
2张兆颖.论南音唱腔中的“停声待拍”[J].龙岩学院学报,2008,26(5):82-85. 被引量:2
-
3吴红艳.浅谈南音唱腔与现代声乐的结合[J].音乐时空,2014(8):175-175. 被引量:3
-
4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題[J].文艺研究,1989(4):101-106. 被引量:30
-
5陈庭星.初探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75-79. 被引量:2
-
6张晓行.宁夏六盘山地区“山花儿”的旋法特征初探[J].黄河之声,2012(16):33-34.
-
7李复斌.“广东音乐”旋法特征探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3):58-63. 被引量:6
-
8程伟.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族民歌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以昭乌达民歌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221-223.
-
9许澄.河北民歌经典儿歌赏析[J].商情,2010(12):159-159.
-
10张兆颖.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1-125.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