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别一抒情话语——论戴望舒诗歌的意义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戴望舒的研究长期为个人主义到**的论式束缚,它必然导致一元化的文学史观。在中国现代,在面对公众的公共抒情话语之外,同时存在着面对个人的私人抒情话语,戴望舒的文学史意义,正在于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私人抒情话语的守护者。文章论述了戴望舒抒情话语的领域、风格、方式,并指出,戴望舒的局限不在于私人抒情话语的性质,而在其或因沉湎于“我”而缺乏审美距离,或因符号化而缺乏具体的美感。
作者 刘祥安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9,共8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1955年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1979年修改后收入《学诗断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
  • 2龙泉明.中国新诗第二次整合的界碑[J].中国社会科学,1996(5):126-139. 被引量:9
  • 3蓝棣之.《论“现代派”诗的渊源、特征及评价》.《正统的与异端的》,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86页.
  • 4艾青.《望舒的诗》.《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80页.
  • 5戴望舒.《诗人玛耶阔夫斯基的死》[J].小说月报,1930.
  • 6[德]恩斯持·波佩尔著,李百涵,韩力译.《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参见该书第十六章.
  • 7戴望舒.《译后记·<恶之花>掇英》.《戴望舒诗集全编》第214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
  • 8郭沫若.《文艺论集序》.《文艺论集汇校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 9郭沫若.《革命与文学》[J].创造月刊,1926,.
  • 10李金发.《是个人灵感的纪录表》.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250页,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

共引文献79

同被引文献34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