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的赏心乐事——美国学者倪豪士教授专访
被引量:4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参考文献8
-
1《柳宗元》,纽约特维恩出版社,1973
-
2《皮日休》,波士顿特维恩出版社,1979
-
3《印度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86
-
4《唐代文学研究西文论著目录》,台北中研院图书馆,1988
-
5《史记》(英文翻译)第一册,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4
-
6《史记》(英文翻译)第二册,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4
-
7《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台北南天书局,1995
-
8《印第安那中国古典文学指南》第二册,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8
同被引文献10
-
1罗琳.《史记》翻译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1994(3):61-62. 被引量:6
-
2李雪涛,司马涛.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历史回顾——从创立至今的汉学发展[J].世界汉学,2006(1):20-36. 被引量:1
-
3陈雪芬.柳无忌与民国时期南开大学英文系[J].教育评论,2009(6):122-124. 被引量:1
-
4吴原元.百年来美国学者的《史记》研究述略[J].史学集刊,2012(4):59-68. 被引量:8
-
5陈雪芬.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29(6):61-66. 被引量:3
-
6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J].文学遗产,1998(1):111-119. 被引量:57
-
7何文静.英语世界唐代小说翻译的非文学取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6):50-53. 被引量:1
-
8朱振武.《三国演义》的英译比较与典籍外译的策略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6):85-92. 被引量:13
-
9魏泓.历史的机缘与承诺--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专访[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85-90. 被引量:13
-
10何文静.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翻译历史与研究现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6):110-11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3
-
1魏泓.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J].语言与翻译,2020(1):58-63. 被引量:7
-
2于润青.倪豪士版《史记》“学术性翻译”特征浅析[J].汉字文化,2024(3):192-194.
-
3席琳,王春.“求真-务实”评价模式下的古代官名英译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92-94.
-
4张玉新,田耀.倪豪士:唐代文学研究兼翻译家[J].青年文学家,2020(15):86-87.
-
5魏泓.对《史记》英译本的比较描写——以描述翻译学为视角[J].民族翻译,2020(3):50-59. 被引量:1
-
6黎智林.豪士朱笔迻汉史,志儒浓墨传唐文--美国汉学家倪豪士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J].东方翻译,2020(5):62-68.
-
7刘颖,秦璎.中国典籍在美国大学东亚系的教学与接受——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0-86.
-
8李小霞.《史记》英译之译者行为批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3):21-25.
-
9魏泓.《史记》英译本的接受与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97-103. 被引量:1
-
10熊风,张丽红.《史记》语域幽默翻译的风格再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1):106-112.
-
1张彩梅.《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J].书品,2007(3):94-95.
-
2周燕,王海凤,刘真.关于倪豪士《传记与小说》的学术反思[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22-24. 被引量:1
-
3陶慧.《过去与现在:对杜甫诗歌的个人解读》质疑[J].古典文学知识,2016,0(3):114-119.
-
4刘文瑞.传统文化和读书[J].华夏文化,2006(2):53-54.
-
5陈小秀.重温童年趣事[J].教师博览(上旬刊),2011(2):40-41.
-
6罗琳.《史记》翻译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1994(3):61-62. 被引量:6
-
7轻松愉悦,赏心火柴题[J].智力(普及版),2015,0(6):28-29.
-
8古婷婷.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与北美中国文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5):74-79. 被引量:5
-
9李翠芝.跨年,让舞台更美好[J].上海戏剧,2011(3):11-13.
-
10雅琴.最大的乐事[J].上海教育,2006(02A):9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