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动力系统
被引量:7
Conditions & Dynamics of Individual Moral
出处
《湖湘论坛》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Huxiang Forum
参考文献1
-
1[德]康德(Kants,I·) 著,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同被引文献18
-
1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J].教育探索,2005(5):76-78. 被引量:3
-
2廖申白.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3):83-88. 被引量:20
-
3夏湘远.“自然之德”抑或“人为之德”——休谟正义论的德性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3):41-44. 被引量:2
-
4刘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J].求实,2006(7):80-82. 被引量:16
-
5张刚.论中国传统私德和公德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7(2):38-40. 被引量:7
-
6.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
7.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
8梅子 尚金声.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启蒙,1998,.
-
9于钦波.2l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EB/OL].www.blogchinese.com,2004-12-29.
-
10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引证文献7
-
1谢国辉.论德性生成的心理机制[J].云梦学刊,2008,29(6):119-121. 被引量:1
-
2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传媒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6):180-181.
-
3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方向和强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7):123-125. 被引量:1
-
4杨媚.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静态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1-2. 被引量:1
-
5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0):163-165.
-
6冯杰,吴立爽.试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58-461. 被引量:1
-
7翟双萍.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发生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5):50-52. 被引量:1
-
1廖名雄.《论语》中的君子[J].警官教育论坛,2013(1):198-201.
-
2孟中洋.从几件证物看中共“五一口号”提出的历史必然[J].中国统一战线,2008(6):14-15.
-
3陆心一.伦理学——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J].理论与当代,1996,0(7):42-43.
-
4魏永征.药庆卫名誉权案与“群众狂欢”[J].新闻记者,2012(9):59-61. 被引量:2
-
5鞠晶.论孟子性善论及其现代意义[J].金田,2016,0(1):142-142.
-
6田文昌.律师与正义[J].新世纪周刊,2014(38):8-8.
-
7李忠桥.浅谈地震灾害中的社会道德突变[J].法制与社会,2008(31):222-223.
-
8陈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11):120-121.
-
9张容官.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J].公安研究,2001(1):70-70.
-
10聂雨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道德的颤变[J].智富时代,2015,0(4X):131-13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