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意识逻辑角度看翻译中的语境构建
被引量:
3
Ideological Logic and Contextualization in Translatio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意识可以对话语和语篇产生种种制约作用。本文以意识逻辑为切入点 ,探讨翻译中的语境构建问题 ,认为意识逻辑是影响原文语境功能在译文中映射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以此为依托 ,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意识层面上的视角。
作者
邱文生
机构地区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出处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Journal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关键词
意识逻辑
语境构建
翻译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45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7
参考文献
8
1
张美芳.
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J]
.上海翻译,1999(4):10-13.
被引量:73
2
蔡芸.
语境与意义推导[J]
.现代外语,1997,20(1):16-20.
被引量:44
3
韩彩英,王正仁.
语境差别与文献翻译中的语境补全[J]
.中国翻译,2000(3):16-19.
被引量:8
4
熊学亮.
话语意识逻辑刍议[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1):15-20.
被引量:9
5
杨柳.
论原作之隐形[J]
.中国翻译,2001,22(2):47-51.
被引量:50
6
范维杰,王清华.
俄语句法语言意识探讨——兼与汉语对比[J]
.外语学刊,2001(3):102-106.
被引量:8
7
秦洪武.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
.外国语,1999,22(1):49-55.
被引量:115
8
牛强,陈林华.
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J]
.外国语,1999,22(2):30-35.
被引量:50
二级参考文献
51
1
杜争鸣.
《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
.中国翻译,2000(6):48-49.
被引量:17
2
熊学亮.
认知语境的语用可及程度分析[J]
.外国语,1999,22(6):17-23.
被引量:40
3
冯至,陈祚敏,罗业森.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5(2):131-151.
被引量:10
4
何兆熊.
语用、意义和语境[J]
.外国语,1987,10(5):10-14.
被引量:123
5
钱兆明.
环境和语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3(1):53-63.
被引量:17
6
В.Гак,张家骅.
语用学、言语可惯与言语语法[J]
.当代语言学,1989(1):24-31.
被引量:6
7
王佐良.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1):1-7.
被引量:4
8
郎天万.
语境分析是辨识歧义的重要工具[J]
.外国语,1995,18(1):57-62.
被引量:29
9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345
1
邓凌志.
从“编码/解码”理论看《生死疲劳》的文化负载词翻译[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23(2):86-96.
2
张立.
读者反应论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化妆品商标翻译[J]
.海外英语,2020,0(3):112-113.
被引量:1
3
杨巍.
从语用原则看社交语境的应用[J]
.理论观察,2007(6):134-136.
4
田传茂.
试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2):128-129.
被引量:3
5
吴泽扬,马芫.
关联理论与语境[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3):68-72.
被引量:2
6
杨晓荣.
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J]
.外国语,2001,24(4):70-76.
被引量:37
7
陈晓春.
争论性对话中的连贯[J]
.外国语,2001,24(4):33-37.
被引量:8
8
张晓舟,张思洁.
语境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猜词过程中的意义[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S1):118-121.
被引量:1
9
徐先乔.
关联理论与话语生成模式[J]
.华章(初中读写),2007(10).
10
杨永春,徐显静.
接受美学和影视片名意译[J]
.电影评介,2007(8):56-5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8
1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59
2
袁莉.
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
.中国翻译,1996(3):6-10.
被引量:77
3
王东风.
文化认同机制假说与外来概念引进[J]
.中国翻译,2002,23(4):8-12.
被引量:34
4
夏实.
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中国翻译,2002,23(4):73-74.
被引量:2
5
曾利沙.
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J]
.现代外语,2002,25(2):153-164.
被引量:40
6
李青.
英汉文化差异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81-84.
被引量:12
7
胡壮麟.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3):161-166.
被引量:317
8
闫青会.
试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7(6):74-75.
被引量:31
9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7
10
文旭.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0-97.
被引量:155
引证文献
3
1
邱文生.
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6-20.
被引量:2
2
邱文生.
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考察[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109-113.
被引量:5
3
邱文生.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35-140.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
37
1
罗静,吕文澎.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探析——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J]
.语言教育,2020(1):71-75.
被引量:5
2
张石俊.
英汉互译的文化信息处理[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9):94-96.
被引量:1
3
吴军赞.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6-129.
被引量:4
4
孙楠.
中英古典诗词中的诗性隐喻意象解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116-117.
5
蒋冰清.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109-112.
被引量:5
6
秦乐娱,张映先.
大观园到太虚幻境:文学意象的异语传递[J]
.求索,2006(12):184-185.
7
任开兴.
从文化意象对接看“枪手”的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7,20(1):43-45.
被引量:6
8
邱文生.
通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55-460.
被引量:4
9
刘静,王一君.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意象翻译[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3):115-119.
被引量:4
10
常晖,黄振定.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
.外语学刊,2011(3):113-116.
被引量:13
1
杨年保.
关于假设句、让步句、条件句[J]
.云梦学刊,2003,24(5):110-111.
被引量:2
2
熊学亮.
话语意识逻辑刍议[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1):15-20.
被引量:9
3
张娟.
浅析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1(4):50-51.
4
张赞田.
试从逻辑角度谈谈个别复句的分类问题[J]
.北方论丛,1986,0(5):74-78.
5
李秉芬.
浅谈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从艺术语言与语法、逻辑角度来谈[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1):87-90.
6
张凤.
谈俄语中的同语[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6):49-52.
被引量:2
7
张晓晖.
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探索[J]
.大家,2012(5):24-24.
8
张芬,王松.
英语中的逻辑关系[J]
.英语自学,2006(6):40-42.
9
李淼.
日语中的同语反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2):35-37.
10
王跃平.
能这样“解构”独语句的逻辑魅力吗?——与《从逻辑角度解构“独语句”的魅力》商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18-21.
被引量:1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