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AMI晚发生猝死因素的探讨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将我院1987~1993年收治的20例(Delayed cardiac sudden Death,DCSD)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本组病例的诊断依据 (1)全部连续住院病例均符合WHO所规定的AMI诊断标准。(2)自症状出现到死亡时间在2小时内发生意外死亡。(3)排除非心脏性猝死。(4)AMI距猝死的时间为14~33天,平均19.9天。 1.2 观察猝死因素有以下10项 (1)年龄;(2)性别;(3)梗塞部位,(4)梗塞后心绞痛发作伴有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5)束支传导阻滞。(6)糖尿病病史。(7)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c间期=QT间期/(R-R)^(1/2)。(8)行为应激因素。(9)心室晚电位(SAE)检查:采用美国先进公司ARI所设计的仪器,诊断标准为滤波QRS间期(QRS-D)<120ms,始末QRS<40mcv(LAS-40)<39ms,始未40ms向量电压均方根(RMS-40);>20mcv。3项中2项>正常值即为异常,滤波范围40~250H_2,噪声<0.6mcv。当QRS因束支阻滞增宽时QRS-D不计,另2项不正常仍按异常计。(10)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各房室腔大小及室壁运动情况。
出处 《临床荟萃》 CAS 1993年第7期347-348,共2页 Clinical Focu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