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0-160,共1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12
-
1盛宁.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2(6):5-14. 被引量:32
-
2塞妮娅.重塑中国文学精神[J].文艺争鸣,2002(2):70-74. 被引量:6
-
3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8
-
4黄育馥.艾萨克·辛格谈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79,1(3):122-123. 被引量:5
-
5王干.话本的兴起与先锋话语的转型[J].文艺争鸣,1994(2):69-71. 被引量:2
-
6余华.余华:考学记[J].少年文摘,2002,0(10):52-54. 被引量:1
-
7吴义勤,刘永春.先兆与前奏——20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走向90年代的转型历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1):51-55. 被引量:5
-
8武善增.对生命存在与人性构成的严厉探查——《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精神内质及其艺术表达[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2(4):26-28. 被引量:4
-
9傅晓微.艾·巴·辛格百年诞辰庆典[J].外国文学动态,2004(5):43-44. 被引量:2
-
10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2(5):103-110.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6
-
1程桂婷.苏童研究综述[J].扬子江(评论),2008(6):32-39. 被引量:9
-
2付祥喜.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解构之间——评苏童的新作《碧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2):78-83. 被引量:2
-
3张海琳.悲剧人生的人性之光——艾·巴·辛格的《洗衣妇》解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53-56. 被引量:6
-
4傅晓微,魏亚宁.关于辛格创作的“双语之争”——“双语说”、“单语说”暨多重悖论[J].外国语文,2009,25(4):77-81. 被引量:1
-
5张钧.《敌人,一个爱情故事》:辛格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反思[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0(5):26-32.
-
6傅晓微.《何西阿书》对《傻瓜吉姆佩尔》的原型意义[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1(2):10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