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3-3,共1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80
-
1田惠刚.世界文化区的形成与分类刍议——兼评《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J].中国文化研究,1995(4):35-41. 被引量:2
-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30
-
3金弘明.东北亚文化圈的构筑与韩中关系[J].当代韩国,1997(4):36-38. 被引量:2
-
4吴富恒,狄其骢.面临挑战的文化建设──文化问题纵横谈[J].文史哲,1994(4):3-11. 被引量:7
-
5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1):93-96. 被引量:325
-
6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118-121. 被引量:12
-
7刘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J].社会科学家,2001,16(3):86-89. 被引量:2
-
8张周志.文明、理性与多元文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6-10. 被引量:3
-
9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为《东方论坛》“东学西渐”栏目而作[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5):1-5. 被引量:48
-
10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自然杂志,2005,27(1):1-3. 被引量:41
引证文献26
-
1何根海.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的走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114-117. 被引量:2
-
2何根海.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3,17(6):51-57.
-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整合:价值、方法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2):117-122. 被引量:9
-
4杨丹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93-94. 被引量:1
-
5阿瑞夫·德里克,沈小波(译).全球化的现代性、文化及普世主义的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1):5-10. 被引量:8
-
6何文贤,李珍.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语言文化多元发展趋势[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65-71. 被引量:1
-
7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J].文史哲,2006(4):5-11. 被引量:49
-
8刘毓庆.国学的基本素质及其当代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35-41. 被引量:4
-
9陆小鹿.多元语境文化与世界语言格式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02-107.
-
10汤万文.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安全[J].理论与现代化,2007(2):117-12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16
-
1张春光.“天人合一”的现代转化——以《周易》与《自然辩证法》的对话为中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5):110-116. 被引量:3
-
2王志萍.刘亮程《本巴》艺术哲学的三个层面[J].新疆艺术(汉文),2024(1):5-10.
-
3曾少聪,吴曼.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基于整体观的视角[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2):103-120. 被引量:1
-
4朱慧超,唐婧娴,张恺平,高一凡.余村“两山”理念转化的全过程规划实践与理论再析[J].城市规划学刊,2022(S02):185-192. 被引量:2
-
5张一方,刘怀玉.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全球视角为探讨语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197-204.
-
6程勇.三种中国形象:大众文化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4(4):180-186. 被引量:1
-
7游晓琼.从文化的“动”与“静”重释“文化定型”[J].巢湖学院学报,2005,7(1):36-38.
-
8罗虹.重释“文化定型”[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27(3):12-16. 被引量:1
-
9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北京奥运会后继效应初探——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动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50-1452. 被引量:10
-
10董敏,倪卫红.供应链的文化整合:动因、模式、原则、风险及对策[J].工业工程,2005,8(6):21-25. 被引量:5
-
1冯林,纪玉梅.浅论教育视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较[J].管理观察,2009(17X):188-189. 被引量:1
-
2丁南.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10):266-267.
-
3肖静.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关于中国文化定位的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4):49-51.
-
4方光华.敬畏与感恩[J].华夏文化,2009(2):15-16.
-
5吴格奇.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对比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2):49-52. 被引量:4
-
6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学术月刊,1997,29(10):32-33. 被引量:35
-
7张彭松.中西乌托邦观念:比较研究及文化启示[J].孔子研究,2010(4):14-21.
-
8谈炳和.从建筑文化论山水城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114-118.
-
9郑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空观念差异[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2):82-83.
-
10郭凤鸣.文化学习与文化教育——以美国为例[J].思想战线,2012,38(6):6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