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南科技》
2004年第10期9-10,共2页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5
-
1蒋桂芳.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5,22(3):61-63. 被引量:14
-
2刘东,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343-347. 被引量:41
-
3谢涤湘,文吉.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探讨[J].特区经济,2005(7):114-116. 被引量:11
-
4冯德显,乔旭宁,贾晶.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11-17. 被引量:15
-
5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7-11. 被引量:8
-
6苗长虹,武前波.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2):29-35. 被引量:10
-
7覃成林,郑洪涛,高见.中原城市群经济市场化与一体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2):36-42. 被引量:13
-
8李兴江,贾明霞.对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经济学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6(5):31-32. 被引量:3
-
9张涛.中原城市群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J].企业活力,2006(6):20-21. 被引量:1
-
10王永锋,高建华,张智先.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4):11-16.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孟祥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下豫北安鹤濮城市团发展对策[J].郑州师范教育,2019,0(6):22-30. 被引量:1
-
2王柏杰,孙建中.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行政分割和政策机制选择--兼论建立太榆新区的可行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301-305.
-
3李红,张平宇,刘文新.基于新区域主义的城市群制度整合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45-49. 被引量:8
-
4覃成林,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7-12. 被引量:43
-
5李正,吴映梅.滇中城市群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4):316-319. 被引量:3
-
6关伟,蔚振杰.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21-25. 被引量:24
-
7袁国强,冯德显,张淼,王鑫,史燕茹.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35-139. 被引量:4
-
8陈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J].商业时代,2013(34):88-89. 被引量:3
-
9王爱辉,刘晓燕,龙海丽.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1):6-11. 被引量:24
-
10周民良,时保国.以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策略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1(2):19-29. 被引量:2
-
1赵建明.谈厦门的中心城市地位[J].中国统计,2007(9):44-45. 被引量:2
-
2张丁山.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 实施太原率先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2(5):161-162.
-
3美、日如何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1998(37):41-44. 被引量:1
-
4张相涛.中原城市群电视文化资源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传播,2014,6(21):57-58.
-
5精心打造广州城市品牌[J].质量与市场,2006(3):1-1.
-
6王雷.东西部城市化差距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3(7):11-15. 被引量:10
-
7刘晓丹,牛尧尧.中原城市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探讨[J].兰台世界(中旬),2012(5):58-59. 被引量:2
-
8车雨.七国综合国力——中国最弱的是科教水平[J].共产党员,2001(1):36-37.
-
9王雷.东西部城市化差距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界,2003(6):80-83.
-
10李在文,何毓敏.以“四个文化”为目标的文化建设和落地管理[J].企业党建,2016,0(2):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