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04-216,共13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2
-
1[英]迈克·费琴斯通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
2[加拿大]查尔斯·泰勒 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同被引文献23
-
1彭志恒,张卫东.语种、文化与文学——彭志恒访谈录[J].华文文学,2009(1):12-16. 被引量:2
-
2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J].华文文学,2004(1):5-16. 被引量:12
-
3梁丽芳.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J].华文文学,2003(5):15-20. 被引量:13
-
4吴奕锜,彭志恒,赵顺宏,刘俊峰.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华文文学,2002(1):4-9. 被引量:3
-
5刘登翰,刘小新.都是“语种”惹的祸?[J].华文文学,2002(3):20-25. 被引量:7
-
6白舒荣.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4):9-12. 被引量:1
-
7刘登翰,刘小新.关于华文文学几个基础性概念的学术清理[J].文学评论,2004(4):149-155. 被引量:14
-
8刘小新.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37-40. 被引量:7
-
9刘登翰,刘小新.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J].东南学术,2004(6):70-79. 被引量:15
-
10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4. 被引量:45
-
1陈娇华.通往敞开和宽容的研究之途[J].华文文学,2003(2):77-79.
-
2陈贤茂.评《华文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2):3-5. 被引量:1
-
3李亚萍.从“语种”到“文化”——对华文文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3):44-47.
-
4谢秋霞.浅谈华文文学中的中国文化[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11):10-10.
-
5萧成.浮出地表的“文化的华文文学”——关于《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的回应[J].华文文学,2002(2):7-16.
-
6刘登翰,刘小新.关于华文文学几个基础性概念的学术清理[J].文学评论,2004(4):149-155. 被引量:14
-
7王富仁.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J].学术研究,2010(8):134-142. 被引量:5
-
8郑国庆.民族主义与华文文学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40-43. 被引量:1
-
9彭志恒,张卫东.语种、文化与文学——彭志恒访谈录[J].华文文学,2009(1):12-16. 被引量:2
-
10古远清.21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4(6):3-7.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