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劳动保护》
2004年第11期36-38,共3页
Labour Protection
同被引文献10
1 罗云.生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J] .现代职业安全,2004(12):66-68. 被引量:7
2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黄盛初,胡予红,彭成.把握规律 发挥后发优势 有效缩短事故易发期[J] .中国煤炭,2005,31(7):5-8. 被引量:2
3 刘莉君,施式亮.中国安全经济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55-59. 被引量:15
4 秦德智,马彩辉.安全生产中的控制力与创新力[J] .统计与决策,2007,23(2):109-111. 被引量:4
5 成松柏,陈国华.高风险社会及其对策研究[J] .灾害学,2007,22(1):18-22. 被引量:15
6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8 Parameshwaran S. Iyer, Joel M. Haight, Enrique Del Castillo.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research: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afety programs using leading indicators [ M ]. Chemical Health & Safety, March/April 2004 : 9 - 19.
9 王秀娥.我国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及综合分析[J] .有色矿冶,2001,17(3):48-51. 被引量:7
10 刘振翼,冯长根,彭爱田,谭允祯.安全投入与安全水平的关系[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4):447-451.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7
1 刘爱华,吴超.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5):3-9. 被引量:3
2 刘爱华,吴超.区域性四大安全生产指标的宏观预测[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6):250-254. 被引量:4
3 张英喆,李湖生,郭再富,王善文,梅国栋,时训先.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38-42. 被引量:2
4 赵代英,何学秋,江田汉.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81-86. 被引量:10
5 陈国华,陈珑凯,张华文.安全事故指标多变量灰色预测方法及应用[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6):47-50. 被引量:6
6 施鹏.基于安全管理六元素的企业安全曲线模型构建与应用[J] .安全,2021,42(1):75-80.
7 李悦,吴吉东,周扬.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21,28(5):43-50. 被引量:4
1 中国小康社会安全生产指数研究课题组.安全生产指数的研究及其思考(三)[J] .劳动保护,2004(12):22-23.
2 罗云.安全生产指数的设计及应用[J] .劳动保护,2003(12):15-16.
3 中国小康社会安全生产指数研究课题组.安全生产指数的研究及其思考(四)[J] .劳动保护,2005(1):28-31.
4 罗云,裴晶晶.2004年我国各省市安全事故指标综合排序[J] .新安全,2005(5):36-37.
5 罗云,裴晶晶.2004年各省市安全事故指标综合排序[J] .劳动保护,2005(7):38-39.
6 刘铁民,耿凤,王银生.我国工伤事故宏观趋势及其诱因[J] .林业劳动安全,2001,14(2):35-38.
7 王晓鹏,曹广超.基于多元统计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23(11):4-6. 被引量:1
8 汤国才,柳庸行.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先指数研究[J] .环境化学,1992,11(6):21-25. 被引量:11
9 张惠仪.两种模型在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与创新,2016(21):29-31.
10 刘铁民,耿凤,王银生.我国工伤事故宏观趋势及其诱因[J] .劳动保护,2001(2):9-11.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