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评论》
2004年第6期4-9,共6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11
-
1高雁.试论影像的神话叙事模式[J].电影评介,2006(24):11-12. 被引量:1
-
2解玺璋.没了复仇,还有没有“赵氏孤儿”?——看话剧《赵氏孤儿》有感[J].艺术评论,2003(1):52-53. 被引量:1
-
3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J].戏剧艺术,2003(1):112-112. 被引量:4
-
4华岩.由新版《赵氏孤儿》引发的学术问题及文化意义[J].戏剧文学,2004(3):65-68. 被引量:2
-
5刘若男.先秦社会变革中复仇形态之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2009.
-
6季国清.后现代空间[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2)
-
7陈军.“文学性蔓延”争论之检讨[J].文艺理论研究,2008(1):122-124. 被引量:4
-
8毛明.《赵氏孤儿》:用模糊策略调和启蒙与忠义[J].电影评介,2011(1):30-32. 被引量:1
-
9陈后亮,陈世董.后现代主义的终结与文学研究的伦理学转向——兼论后现代思潮退却的原因[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6):79-84. 被引量:2
-
10吴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J].文艺研究,2016(6):5-13. 被引量:23
-
1吴晓明.文化理念与城市精神的塑造[J].教育发展研究,2003,23(9):56-56.
-
2张可春.与电视保持距离[J].中国石化,2003(3):67-68.
-
3王哲,原航.“第三种”文化遗产提升中国软实力[J].中国报道,2013(9):98-99.
-
4张泽均.地方戏曲如何打造世界品牌[J].青年文学家,2011,0(10X):119-119.
-
5左春和.前所未有的自负[J].南方人物周刊,2013(21):109-109.
-
6言力.走过左岸[J].新闻天地(上半月刊),2004(8):58-59.
-
7黄木生.天门陆羽 中国品牌 世界品牌——文化视域下的茶圣之“圣”[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1):72-74.
-
8师坚毅.试论社会有机体的“文化症候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2):30-32.
-
9王岳川.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J].中国美术馆,2005,0(2):86-87. 被引量:3
-
10孙卫华,王艳玲.网络炒作文化现象批判[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56-60.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