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村农业农民》
2004年第12期21-21,共1页
RURAL AREAS,AGRICULTURE & FARMERS
同被引文献12
-
1张润清,李崇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0):66-69. 被引量:36
-
2邱剑朗,李道平.农业投入方式及其途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21(01S):84-85. 被引量:5
-
3杨映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及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J].农业质量标准,2005(5):29-31. 被引量:12
-
4朱宏莉,杨彬彬,张秀齐,唐卫霞.果蔬保鲜加工现状及发展浅析[J].食品科学,2006,27(10):596-600. 被引量:32
-
5王珍.WTO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
6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OL].河南统计信息网,2004-11-26.
-
7王慧茹.当前河南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4.
-
8张杰业,姜朝红.河南小麦生产面临战略选择[OL].河南报业网,2004-10-19.
-
9丁华.入世后河南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调整[J]商业研究,2002(14).
-
10潘秀娟,屠康,韩永斌.果品贮藏加工的标准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村经济,2003(1):34-3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吕婕,吕青,邓学农,江晓路,牟海津.果蔬良好农业规范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展望[J].植物检疫,2008,22(2):132-134. 被引量:6
-
2王立东,张思林,熊帮照,刘葵,唐刃,陈晓林.美国沙门氏菌事件对我国果蔬微生物性食品安全的启示[J].农业质量标准,2008(6):38-40. 被引量:18
-
3张国富,梁晓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6):672-676. 被引量:9
-
4王亚伟,苏克勤,陈振,王瑞.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关联效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137-139. 被引量:4
-
5崔国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159-160. 被引量:4
-
6邢路生.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成就与发展任务[J].种业导刊,2010(12):15-17. 被引量:4
-
7袁仲,李哲斌,张慎举.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下),2011(1):95-97. 被引量:4
-
8李海玉.关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以河南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3(3):25-27. 被引量:2
-
9王传芳.宁国市农业“三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61-362. 被引量:1
-
10高淑君.辉南县实施名牌农产品战略的作用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97-397.
-
1一舟.中流击水[J].辽宁经济统计,2007(11).
-
2吴焰,叶浦东.中流击水立潮头—看浦东如何应对“入世”[J].今日上海,2002(6):36-37.
-
3孙展.二流社会[J].中国新闻周刊,2006(22):60-62.
-
4黄志建,杨慧刚.山西省地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山西统计,1996(9):12-13.
-
5张汉东,王君英.构建浙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J].今日浙江,2013(17):34-35.
-
6耿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9,0(5X):1-2.
-
7毋恒生.山西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6):32-34.
-
8黄东成.接轨与国情[J].江苏经济,2003(5):80-80.
-
9王晓凤.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财讯,2016,0(7):103-106.
-
10刘远.江苏推进新一轮经济国际化的新思路[J].时代经贸,2015,13(29):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