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4-75,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41
-
1陈国生,李玲.论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82-86. 被引量:5
-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 被引量:354
-
3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5):58-61. 被引量:57
-
4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11(2):16-19. 被引量:62
-
5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J].旅游学刊,1994,9(1):21-26. 被引量:55
-
6刘玉春.利用两岸旅游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J].亚太经济,2004(5):94-96. 被引量:2
-
7戴学军,丁登山,林辰.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J].人文地理,2002,17(6):32-36. 被引量:48
-
8方碧姗.通过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武夷山生态旅游案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5):303-305. 被引量:7
-
9于蓉,张忍顺.连云港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开发对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98-102. 被引量:10
-
10刘亭立,赵小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外部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4):45-47.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殷平,原思敏,宋慧,安紫霞.国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9,28(6):120-126.
-
2赵玉杰.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1):79-82. 被引量:4
-
3马勇,陈慧英.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研究,2012,4(2):1-6. 被引量:15
-
4李克建,王伟.论海南省发展体育赛事旅游的对策与建议[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56-56.
-
5刘艳艳,王晓峰,李龙梅,刘宇.旅游信息多维分类体系与编码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65-71. 被引量:6
-
6邵甬,陈悦.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3(5):93-99. 被引量:8
-
7董冰,马良.旅游供应链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河南科学,2014,32(12):2645-2648. 被引量:1
-
8周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全价值链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3):45-47. 被引量:3
-
9刘苾川.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体育赛事旅游链发展[J].中国商贸,2010,0(28):176-177. 被引量:4
-
10刘晖.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2(1):47-51. 被引量:8
-
1曲福田.价格政策、产权制度与资源持续利用的一些理论分析[J].生态经济,1997,13(6):15-18. 被引量:2
-
2赵发中,蒋科峰.转型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J].中国商界,2011(4):24-27.
-
3张亚梅.西南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1999,13(4):57-60.
-
4王向阳.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可持续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4):75-78. 被引量:15
-
5金慧馨.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措施[J].当代财经,1983(2):44-46.
-
6生态文明的两个层面含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91-91.
-
7生态文明的两个层面含义[J].新华文摘,2009(10):161-161.
-
8乔桐封.近年来生态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1982,17(2):77-80. 被引量:2
-
9俞海山,周亚越,姚蕾.实现宁波可持续发展对策的规范研究[J].宁波论坛,2001(3):39-45.
-
10刘第勇.系统论在桂林市经济发展战略中运用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86,2(1):5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