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734-736,共3页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参考文献3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54.
-
2[6]陈天寿.微生物学培基的制造与使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50-352.
-
3[7]斯佩克(美)编,何晓青译.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方法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同被引文献3
-
1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11):269-273. 被引量:24
-
2许一平,成炜,邵彦春,陈福生.沙门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PCR检测[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89-94. 被引量:50
-
3刘秀英,胡怡秀.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4):199-205. 被引量:4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刘园园,肖性龙,余以刚,陈谷,李晓凤,唐语谦,吴晖.一种能同时富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培养基[J].微生物学报,2009,49(10):1389-1396. 被引量:11
-
2覃倚莹,吴晖,肖性龙,余以刚,刘冬梅,李晓凤,唐语谦.选择性富集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共增菌培养基SVV[J].生物工程学报,2009,25(10):1497-1507. 被引量:2
-
3张巧艳,何腾飞,范萍,平丽英,周育.乳制品常见致病菌选择性共增菌技术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1,39(5):26-30. 被引量:4
-
4李咏梅.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2):2156-2157.
-
5王虎虎,董洋,闫振国,徐幸莲,周光宏.冰鲜鸡肉中3种主要致病菌的共修复-增菌条件研究[J].食品科学,2012,33(9):182-187. 被引量:7
-
6张爱梅,郭大城,王建丽,张保华,陈豪敏.病原微生物保藏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2012,27(5):342-344. 被引量:3
-
7谢雪钦.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优劣比较[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3(3):2-7. 被引量:6
-
8唐俊妮,汤承.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2):139-150. 被引量:9
-
9晨凡,秦鲜菊,徐思源,宁喜斌.沙门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的共增菌培养基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9):119-124. 被引量:1
-
10钟丽琪,郭亚辉,曹进,钱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概述[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3):4387-4393. 被引量:24
-
1李君庆.1998~1999年温岭市纯净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18(7):50-50. 被引量:1
-
2刘庆华.中小医院就诊指示系统构建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31):7-8.
-
3黄连珍.为何果汁也会劣变[J].医食参考,2014,0(8):17-17.
-
4袁国刚,王长德,陈金龙,帖金凤,魏秋华,张文福.五种邻苯二甲醛消毒剂产品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效果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9):918-920. 被引量:8
-
5宋金武,邓金花,黎洪周,林秋婵,李旺海.酸碱度对次氯酸钠消毒液杀菌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2):107-109. 被引量:10
-
6卫生部关于2005年抗抑菌剂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5(12):41-42.
-
7段蓉,费琼,戴燕丽.2007—2011年上海市青浦区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1):77-79. 被引量:3
-
8沈小芳,陈虹.对不同产地SS干燥培养基质量的实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21(1):46-47.
-
9张可可,郭大城,张正军,俎建英,曹颖妮,余大杰,胡京枝.不同抑菌剂对食源性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12):901-905. 被引量:1
-
10马彦.近年国外霍乱流行特点概述[J].浙江预防医学,1999,11(S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