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60
-
1武善增.“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75-79. 被引量:1
-
2汪海波.历史体验、现实断裂和艺术超越——长于“文革”的诗人生存及创作论阙[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52-56. 被引量:1
-
3胡星亮.论“文革”戏剧观念与外来影响[J].文艺争鸣,2004(4):52-58. 被引量:2
-
4高有鹏.关于“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2):30-33. 被引量:6
-
5孙兰.艺术品格与艺术功能的消退——再评十年“文革”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J].文艺评论,1999(2):29-36. 被引量:2
-
6姚楠.“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15(4):58-62. 被引量:2
-
7洪强.“文革”文学中的女性叙事[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14(3):18-21. 被引量:1
-
8高有鹏.“文革”10年文学探微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4):10-15. 被引量:3
-
9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96(2):60-75. 被引量:104
-
10江腊生,虞新胜.论样板戏中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虚构本质[J].学术论坛,2004,27(6):116-12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5
-
1何青.知青原生态诗歌的人性本原追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219-221. 被引量:2
-
2李伟.国内“文革文学”研究十年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71-73.
-
3侯萱.在爱中涅槃——浅析曾卓1955至1976年的诗歌创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11):62-63.
-
4张莹.畸形的“宠儿”——略论文革“地下诗歌”[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4):32-34.
-
5徐嘉遥.从“文革”地下诗歌文学看知青的觉醒与反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5):9-10.
-
1张莹.畸形的“宠儿”——略论文革“地下诗歌”[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4):32-34.
-
2郑方.“文章”一词与“文”“文学”之关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7-127.
-
3王安忆:生活的形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9(4):127-127. 被引量:1
-
4张治国.论"'文革'地下诗歌"中的青年诗歌[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17(6):39-42. 被引量:1
-
5单强,单文文.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2):58-58.
-
6洪桦.苗族古代文学的悲剧美[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7-29.
-
7徐嘉遥.从“文革”地下诗歌文学看知青的觉醒与反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5):9-10.
-
8刘志华.不可驯服的诗情——“文革”地下诗歌的另一种理解[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35-38. 被引量:1
-
9张伯存.躯体 刑罚 权力 性──王小波小说一解[J].小说评论,1998(5):66-69. 被引量:8
-
10韩静娴.乡村生活形式中的审美性质——谈王安忆的九十年代乡村小说[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