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析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及其影响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民公社时期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得农村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剩余积淀严重。在国家采取的严格限制农村居民流向城镇的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中国农村社会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僵硬的身份壁垒和极低的社会流动率。国家禁止农户向城市自由迁居,严格限制农民异地活动。不仅城乡之间的界限难以逾越,就是农村的不同社区之间,这种身份壁垒也是长期存在的。对所有的农村人口来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公社社员。除联姻、过房、承继等情况外,这种社区身份也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不仅人员流动极难,其他社会资源的流动也同样如此。农民不但不能携带自己入社时的土地和耕畜退社,而且,甚至不能携带他自身退出这种体制。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人民公社化制度下,农民没有分化,没有流动,没有迁移。人民公社窒息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性,抑制农民作为"经济人"的冲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作者 刘芳 孔祥成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李同文.中国民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 2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二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28(7):3-14. 被引量:24
  • 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3(4).
  • 4俞宗泳.桐乡的农业学大寨运动[A].中共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历史的足迹—建国后桐乡地方党史专题选编(征求意见稿)[C].,..
  • 5许嘉猷.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M].台湾:三民书局,1986..
  • 6徐勇 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8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9.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 10.盱眙县新湾社的生产和社员生活情况的初步调查105-01-07 [Z].盱眙县档案馆,..

共引文献8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