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参考文献4
-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大出版社,1996年第1版..
-
2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93页.
-
3.《红楼梦》[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
4涂瀛.《红楼梦论赞》[A]..《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C].中华书局,1963.第128页.
共引文献57
-
1李凤亮.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2004(3):140-150. 被引量:22
-
2张小芳.论金圣叹对叙事文学的诗化解读[J].中州学刊,2004(5):109-111. 被引量:1
-
3王平.论古今“自叙传”小说的演变[J].文学评论,2004(5):134-141. 被引量:6
-
4包鹏程,孔正毅.纪录片中的修辞[J].新闻大学,2004(8):82-84. 被引量:9
-
5陈文新,余来明.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J].红楼梦学刊,2004(4):119-144. 被引量:2
-
6臧卫东.论在夹缝中生存的好“秘书”——平儿[J].红楼梦学刊,2004(4):238-245. 被引量:9
-
7周义.试说《红楼梦》的庸常之美[J].红楼梦学刊,2002(2):25-40. 被引量:1
-
8徐曙海,王成军.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84-188. 被引量:4
-
9冯尚.从“人的文学”到“死去了的阿Q时代”的思想之路——左翼文学理论中的“时间”溯源[J].文学评论,2005(1):165-171. 被引量:3
-
10刘俐俐.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J].中国文化研究,2003(4):154-15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8
-
1谭学纯,唐跃.语言情绪:小说艺术世界的一个层面[J].文艺研究,1986(6):53-64. 被引量:6
-
2叶世祥.反讽:从一个新角度解读鲁迅小说[J].鲁迅研究月刊,1995(5):23-29. 被引量:6
-
3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对该小说“序”在全篇中结构意义的探讨[J].鲁迅研究月刊,1990(8):31-34. 被引量:33
-
4王一川.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4(3):52-59. 被引量:21
-
5吴文薇.在灵魂失却了栖居之所后——论当代小说中的反讽[J].文艺理论研究,1994(5):30-35. 被引量:1
-
6谭学纯,唐跃.小说语言体验的五种视角[J].南方文坛,1995(2):4-10. 被引量:4
-
7黄发有.90年代小说的反讽修辞[J].文艺评论,2000(6):40-49. 被引量:15
-
8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国外文学,2002(2):3-11. 被引量:49
-
9吴礼权.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2):102-112. 被引量:4
-
10王际兵.“反讽”与“真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反讽精神[J].文艺争鸣,2006(5):99-103. 被引量:2
-
1田馨.王维诗歌中的冷色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2):134-134.
-
2王艳.浅谈《墙上的斑点》的写作特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2(8):233-234.
-
3马跃敏.纯文学:一个值得质疑的策略上的概念[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6):36-38. 被引量:2
-
4麻辣校园—— 夸张修辞法[J].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05,0(Z4):92-92.
-
5余学新.浅谈鲁迅小说中成语的活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0(2):73-73. 被引量:1
-
6金振胜.鲁迅小说的内心独白与主题意蕴[J].天中学刊,2006,21(4):87-89. 被引量:1
-
7李欣荣.略论文艺的含蓄美[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61-65.
-
8董旭,刘焕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论[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4):73-74.
-
9苏家进.由“似乎”说开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4(11):30-30.
-
10北岛.北岛说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