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3,62,共5页
参考文献8
-
1马相武.历史之钟的当代回声——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J].南方文坛,1998(6):26-28. 被引量:5
-
2颜敏,姚晓南.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化批判[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7,28(4):32-35. 被引量:3
-
3舒也.新历史小说:从突围到迷遁[J].文艺研究,1997(6):60-65. 被引量:30
-
4赵联成.历史母题的解构——新历史题材小说泛论[J].当代文坛,1997(1):18-22. 被引量:16
-
5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特征[J].当代文坛,1995(6):8-10. 被引量:13
-
6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J].当代作家评论,1994(6):114-119. 被引量:15
-
7吴声雷.论新历史主义小说[J].小说评论,1994(4):66-68. 被引量:8
-
8钟本康.新历史题材小说的先锋性及其走向[J].小说评论,1993(5):4-10.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69
-
1薛红云.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J].文艺争鸣,2022(10):79-84. 被引量:4
-
2江红英,魏新刚.为“新历史小说”正名[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122-123.
-
3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J].社会科学,1999(11):77-80. 被引量:5
-
4黄科安.九十年代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兼与鲁迅《故事新编》比较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S2):31-34.
-
5张建民.历史主义与历史认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6):16-21. 被引量:4
-
6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1995(2):104-107. 被引量:2
-
7魏羽,郭连江.悲剧美和戏剧美——评周梅森的战争题材小说[J].作家,2008,0(12):21-22.
-
8李娟.历史的隐匿与逃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87-88.
-
9贺利.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新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5):87-90. 被引量:1
-
10傅书华.近期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2(5):12-1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44
-
1薛红云.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J].文艺争鸣,2022(10):79-84. 被引量:4
-
2D.佛克马,范智红.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J].文学评论,1999(6):144-149. 被引量:76
-
3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J].文学评论,1984(3):24-40. 被引量:50
-
4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99(6):26-32. 被引量:31
-
5王彪.与历史对话——新历史小说论[J].文艺评论,1992(4):26-32. 被引量:24
-
6李星.新历史神话:民族价值观念的倾斜——对几部新历史小说的别一解[J].当代文坛,1988(5):9-13. 被引量:9
-
7舒也.新历史小说:从突围到迷遁[J].文艺研究,1997(6):60-65. 被引量:30
-
8蔡翔.诘问和怀疑[J].当代作家评论,1993(6):60-66. 被引量:8
-
9李锐.关于《旧址》的问答——笔答梁丽芳教授[J].当代作家评论,1993(6):75-78. 被引量:31
-
10钟本康.新历史题材小说的先锋性及其走向[J].小说评论,1993(5):4-10.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8
-
1旷新年.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96-101. 被引量:15
-
2唐宇.新历史小说:定义、理论背景及文学渊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7-81. 被引量:6
-
3张立群.文化转型与重写历史之后——重读“新历史小说”[J].天津社会科学,2007(6):112-115. 被引量:3
-
4张立群.从“历史”和“叙事”出发——“新历史小说”研究问题概说[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2):13-16.
-
5陈娇华.新历史小说的概念流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43-48.
-
6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4):71-78. 被引量:8
-
7左凡.历史重写中的自我觉悟——评王朔《起初·纪年》[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4):107-112.
-
8李玲.简论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主义倾向”——以苏童小说《米》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3,0(3X):10-11.
二级引证文献30
-
1高建青,黄志刚.从“回到历史”到历史的虚无——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28-32. 被引量:6
-
2王晓霞.海勒和莫言写作对比研究——以新历史主义为视角[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3):36-37. 被引量:1
-
3马友平.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J].文艺争鸣,2007(10):143-148. 被引量:10
-
4李天福.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化思想走向[J].求索,2008(8):174-177. 被引量:3
-
5李龙.莫言与新历史主义小说[J].中国科技博览,2010(2):232-232.
-
6陈娇华.新历史小说的概念流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43-48.
-
7王侃.启蒙与现代性的弃物[J].当代作家评论,2010(5):57-65. 被引量:3
-
8李圣传,李柳莹.文化诗学的实践之路——以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为视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13-118.
-
9张华迎.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乔家大院》和《新安家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6-69.
-
10王猛.对电影《红高粱》色彩张力的分析[J].大舞台,2013(4):159-160.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