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76,共6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6
-
1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的话》.第14页,光盘版.《家庭藏书集锦》之《外国文学》卷.红旗出版社出品.
-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337页,《家庭藏书集锦》之十,红旗出版社出品.
-
3.《鲁迅全集》第四卷[M].,.第570-571页.
-
4《鲁迅全集》.第五卷第518页.《家庭藏书集锦》之二.红旗出版社出品.
-
5.《家庭藏书集锦》之十.红旗出版社出品,..
-
6.《鲁迅全集》第五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84、603页.
共引文献12
-
1高道一.陈序经与“全盘西化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4(7):91-92.
-
2谢遂联.红楼灰影:《红楼梦》中的老婆子[J].明清小说研究,2001(1):178-184. 被引量:6
-
3潘承玉.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J].文学遗产,2006(1):116-123. 被引量:15
-
4高道一.关于孔乙己原型及其他[J].鲁迅研究月刊,2006(10):17-20. 被引量:4
-
5朱庆华.拟清官文学: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特征[J].文艺研究,2006(11):43-51. 被引量:2
-
6陈平原.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8(10):4-30. 被引量:12
-
7马俊亭.胡风藏书中的木刻集[J].鲁迅研究月刊,2009(12):86-92. 被引量:1
-
8卢钟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与历史发展阶段性问题[J].中国史研究,2010(2):5-14. 被引量:3
-
9徐钺.论“油滑”: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格及叙事结构方式[J].鲁迅研究月刊,2012(3):12-18. 被引量:2
-
10朱国华.选择严冬:对鲁迅虚无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艺争鸣,2000(3):58-6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20
-
1蒋小波.余华:作为成规的破坏者——余华小说的一种读解[J].当代文坛,1994(5):34-35. 被引量:4
-
2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88-94. 被引量:89
-
3张炼红.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J].当代作家评论,2000(4):64-72. 被引量:4
-
4陈琳.民间理想的温情营构——评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111-113. 被引量:3
-
5李林荣.《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2(1):9-10. 被引量:6
-
6方爱武.创造性的接受主体——论余华的小说创作与外来影响[J].浙江学刊,2006(1):111-117. 被引量:3
-
7刘春勇.《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叙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3-16. 被引量:2
-
8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9夏中义 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感受;论余华小说母题的演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2,(02).
-
10姜飞.“活着”:过程和意义:对余华90年代的小说的一种理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2).
-
1蔡楠.小小说是形式的艺术[J].小小说月报,2000(5):15-16.
-
2柴太超.浅析《孔雀东南飞》[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3):95-96.
-
3Acosta.我所喜欢的作家余华[J].走向世界,2007(23):77-77.
-
4张万有.小说的朗读及例析[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6(2):37-39.
-
5尤凤伟,王尧.一部作品应该有知识分子立场[J].当代作家评论,2002(5):13-22. 被引量:3
-
6吴正.小说小说(三)[J].青年文学,2009,0(24):127-140.
-
7陈肖人.文人的成功在于奈得寂寞[J].南方文坛,1989(5):41-28.
-
8许知远.余华:活在喧嚣的国度[J].学习博览,2013(10):16-17.
-
9梁爱民,赵洁.解读迟子建小说中的感伤情绪[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2):57-59.
-
10闫兰娜.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J].作家,2009(10):18-1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