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1-65,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同被引文献11
-
1徐成淼.散文诗呼唤都市意识[J].贵州社会科学,1989(10):26-29. 被引量:1
-
2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3jzsl/684647.htm.
-
3林贤治.《野草》:鲁迅的散文诗[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rn.cn/GB/wenhua/1086/2303436.html.
-
4龙建人.散文诗创作应该返回现代传统[A].赵卫峰,黄昌成.中国诗歌研究[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
5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鲁迅的《野草》[EB/OL].http://WWW.fjtu.tom.coJfjnu/courseware/0618/course/.-source/web/les.-son/ehar3/j1.htm.
-
6陈旭光.现代主义:“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关于“现代主义”术语之由来与内涵的考论[EB/OL].文化发展论坛,http://www.ccmedu.com/bbs/dispbbs-.12-.178-328.html.
-
7王光明.散文诗:“野草”传统的中断[A].灵魂的探险[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
8南鸥.倾斜的屋宇——后现代与当代诗歌——重构精神元素与诗歌文本[J].诗歌月刊,2006,0(5):69-73. 被引量:2
-
9徐成淼.加速完成当代散文诗的现代性转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5-100. 被引量:2
-
10徐成淼.散文诗:在追求现代感中蜕变——散文诗系列论文之四[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43-46. 被引量:1
-
1王胜钰.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4):73-76. 被引量:2
-
2卢芳.知识青年的浴火重生——试论《青春之歌》的题材取向[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34. 被引量:1
-
3刘智跃.精神分析与新时期创作心理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2):34-36.
-
4孙纪文.王充文艺思想再评价[J].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11-16.
-
5史斯特.瞿秋白:文学原本就是属于劳动人民的[J].党史纵横,2014,0(10):59-60.
-
6高华.美国历史发展中文学的促进作用和进步意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6-79.
-
7刘晓春.新时期老舍文艺心理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5):64-66.
-
8周晓微.禅诗的心理阐释[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9(11):118-119.
-
9叶本祥.文艺心理研究——意境与心境的联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3):40-43. 被引量:1
-
10倪其心.古典诗歌的新鲜感——读李白《蜀道难》和袁枚《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J].文史知识,1999(8):3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