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30-42,共13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26
-
1.《巴赫金全集》第5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第143页,第153页,第155页,第142-143页,第178页、180页.
-
2茨威格著.《人类群星灿烂的时代》.三联书店1987年版.
-
3.《呐喊·自序》[M].,..
-
4鲁迅1926年10月28日致许广平信,见《两地书》.
-
5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第35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
6《集外集拾遗补编》.第467页.
-
7鲁迅1925年5月30日致许广平信,见《两地书》.
-
8《写在<坟>后面》.
-
9鲁迅1934年7月30日致山本初枝信.
-
10鲁迅1934年12月18日致杨霁云信.
共引文献58
-
1何平.《故乡》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4(9):81-85. 被引量:7
-
2李新宇.鲁迅启蒙之路再思考(中)[J].鲁迅研究月刊,2004(10):13-24. 被引量:5
-
3刘堃.从散文看鲁迅与周作人精神特质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4(10):76-84. 被引量:3
-
4蓝爱国.赛博广场上的数字民间——网络文学的民间文化路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61-67. 被引量:6
-
5李春林.两位“人性的天才”的“呐喊”与“绝叫” 鲁迅与迦尔洵的比较研究(下)[J].鲁迅研究月刊,2004(11):26-33. 被引量:1
-
6张国军.论鲁迅思想的三个转变[J].安徽史学,2002(3):77-79.
-
7袁盛勇.论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0(9):4-12. 被引量:5
-
8吕周聚.论鲁迅的现代思维品质[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12-19. 被引量:1
-
9鲍国华.论《故事新编》的消解性叙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50-56. 被引量:13
-
10周葱秀.鲁迅与野史[J].鲁迅研究月刊,2005(2):21-2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1
-
1高远东.经典的意义──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4(4):19-28. 被引量:6
-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京媛.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当代电影,1989(6):47-59. 被引量:254
-
3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1-18. 被引量:15
-
4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1-7. 被引量:54
-
5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五)——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J].鲁迅研究月刊,2000(5):4-20. 被引量:12
-
6王富仁.时间·空间·人(四)——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J].鲁迅研究月刊,2000(4):4-16. 被引量:18
-
7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A]..《鲁迅全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8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新批评”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
9贺麦晓.中国早期现代诗歌中的现代性[J].诗探索,1996,(4).
-
10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宋剑华编.《现代性与中国文学》330、33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张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批判[J].中国文学研究,2009(1):31-34. 被引量:2
-
2姜涛.开放问题空间之后:从“新诗”到“现代汉诗”——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J].文艺研究,2005(3):134-141.
-
3贺仲明.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3):35-38. 被引量:2
-
4张剑.文学现代性论争中的参照系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6):91-94.
-
5邱焕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及其反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4):42-45. 被引量:1
-
6王华.新世纪乡土的现代性展望——评长篇小说《秦腔》[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84-88. 被引量:1
-
7刘云生,肖从亮.现代性与文学研究范型的真正融合——近年来现代性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评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8,8(11):46-49.
-
8尹奇岭.磨合中的偏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2):148-151. 被引量:1
-
9海孟德.亚德拉克汉,易文翔.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性问题[J].长江学术,2006(1):12-16.
-
10邱焕星.现代性、近代性[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19-22. 被引量:1
-
1方明星.历史的误读——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关系之一种考察[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3):68-71.
-
2李淑英.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追求[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7):99-100.
-
3郑家建.中国传统空间知觉方式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起源语境──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之一[J].东南学术,2001(3):80-86. 被引量:2
-
4姚晓雷.世纪之交: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忧思——兼与汪晖等学者商榷[J].东方文化,2002(1):45-52.
-
5刘泰然.进步与回退: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J].理论与创作,2005(4):36-39. 被引量:1
-
6罗岗.“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对1990年代以来“西学想象”的一种描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6(3):38-56. 被引量:6
-
7祝宇红.“不能已于言”的言说——读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J].鲁迅研究月刊,2009(2):4-11. 被引量:2
-
8白春仁.误读的教益——读林精华的著作《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J].俄罗斯文艺,2005(2):42-47. 被引量:2
-
9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J].文艺研究,2006(2):4-12. 被引量:3
-
10郑润良.关系主义视域中的文学话语与中国问题[J].学术评论,2013(2):18-2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