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解构主义在今天
被引量:
2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包括三大部分:解构主义在60年代的诞生,德里达在1968年首次在巴黎发表其解构理论迪菲昂斯(differance)论所引起的影响;耶鲁大学创立由保罗·迪曼为首的耶鲁批评学派及其特点;1987年保罗·迪曼受到严厉批判和德里达的新动向,解构主义的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在21世纪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作者
郑敏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6-114,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保罗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解构理论
批判
中心主义
学派
批评学
发表
西方文化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5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1
海德格尔译.《道德经》.
2
《德里达与迪菲昂斯论》.大尉·伍德等编,1985年西北大学出版社P3,P4,P71.
3
《时代之符号》,P1,P30,大维·莱门,菠赛顿出版社,1991.
4
《修词与形式·解构在耶鲁》,R.C.Davis编,1986,P87,P88.
5
“differance”,1968年1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上发言.
6
《一揽子解构主义》,J.卡蒲托,P15.
同被引文献
105
1
郑敏.
对21世纪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J]
.文艺研究,1999(3):40-47.
被引量:8
2
张曙光.
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
.学习与探索,1999(5):49-56.
被引量:49
3
郑敏.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J]
.文学评论,1998(4):77-84.
被引量:47
4
郑敏.
何谓“大陆新保守主义”?[J]
.文艺争鸣,1995(5):40-48.
被引量:5
5
张法,张颐武,王一川.
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
.文艺争鸣,1994(2):10-20.
被引量:180
6
王一川.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J]
.中国社会科学,1993(2):167-181.
被引量:4
7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5
8
伍启明.
结构主义批判——后结构主义述评[J]
.哲学研究,1987(9):57-63.
被引量:2
9
郑敏.
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J]
.文学评论,1997(2):53-60.
被引量:31
10
张法.
谈谈后现代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J]
.文艺研究,1997(5):16-21.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21
1
赵新平,张兴全.
解构主义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J]
.美术大观,2007(12):82-83.
被引量:10
2
陈历明.
德里达的diffrance及其翻译[J]
.英语研究,2003,2(Z1):60-64.
3
曹艳华.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化渊源[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6-29.
4
李盛龙.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83-87.
被引量:1
5
李盛龙,吴小叶.
试论解构主义的“解构”之维[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6-19.
被引量:2
6
钱晓宇.
郑敏诗歌创作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9-14.
7
董迎春.
浅论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以德里达《论文字学》一书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30-33.
被引量:1
8
申屠云峰.
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J]
.外国文学评论,2006(4):124-132.
被引量:2
9
蔡伟.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多元解读[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7.
被引量:1
10
李松,董迎春.
延异哲学:从“摧毁”到“解构”[J]
.长江学术,2008(3):88-9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罗小凤.
“汉语语言特性”的再发现——论21世纪以来郑敏对新诗语言的思考与局限[J]
.中国诗学研究,2024(1):29-40.
2
詹海玉.
跨文化传播中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原则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0):203-204.
被引量:1
3
穆凤良.
论乔伊斯的喜剧观及其全球化定位[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S1):75-79.
4
罗杰鹦.
J·希利斯·米勒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米勒研究述评[J]
.国外文学,2006(4):38-45.
被引量:2
5
谷野平.
评霍克斯小说《维斯尔杰克特》中语言、文本和意义的不确定性[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49-53.
6
黄淑芳.
“上帝之死”与“作者之死”——作为解构主义哲学基础的尼采[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113-116.
被引量:2
7
刘晓萍.
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文学与艺术,2011(2):86-87.
被引量:1
8
邬红梅.
从知识到智慧:《文学理论》教学理念浅谈——以德里达解构主义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77-178.
9
步洪双.
解读解构主义艺术风格在服装中的表现[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9):77-77.
被引量:2
10
谭善明.
保罗·德曼:重建逻辑、语法和修辞的关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57.
被引量:1
1
张国俊.
译入语文化对晚清时期小说翻译的影响和制约[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36-38.
2
杨宏伟.
生态批评产生的背景与思想渊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12-17.
被引量:2
3
曾枝盛.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评介[J]
.教学与研究,1997(7):28-32.
被引量:1
4
夏珊珊.
《格列佛游记》的神话原型批评[J]
.青年文学家,2015,0(6Z).
5
黄宗广.
文学批评概念的辩析[J]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6,16(2):67-69.
6
朱祖林.
灯塔下的阴影——诺贝尔文学奖缺失谈片[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69-75.
7
周国华.
试论学校道德资本的五个层次[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7):18-20.
被引量:4
8
吴格非.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26-130.
被引量:1
9
许克琪,刘须明.
《金银岛》的后殖民解读[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57-60.
被引量:8
10
南帆.
理论的焦虑[J]
.文艺争鸣,2008(5):1-3.
被引量:8
文学评论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