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2000年第2期58-62,共5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同被引文献95
-
1张宗伟.前嘉靖本时代《三国演义》版本探考[J].文献,2001(1):185-207. 被引量:3
-
2沈伯俊.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8(4):121-127. 被引量:3
-
3刘道恩.略论莽张飞形象的诞生——从章学诚的一则评论说起兼论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代[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5):61-67. 被引量:1
-
4章培恒.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7(3):173-183. 被引量:3
-
5杜贵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J].中华文化论坛,1999(2):43-47. 被引量:9
-
6彭知辉.论《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的多义歧读[J].中国文学研究,1998(3):61-64. 被引量:4
-
7文中.《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1980(3):192-192. 被引量:2
-
8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J].东岳论丛,1980,1(3):28-35. 被引量:14
-
9廖才高.古代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典范──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J].中国文学研究,1997(2):47-51. 被引量:2
-
10刘上生.论《三国演义》“三绝”的叙事结构[J].中国文学研究,1995(4):52-6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刘海燕.《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回顾与前瞻[J].中华文化论坛,2002(1):69-74. 被引量:4
-
2何红梅.近六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90-94.
-
3何红梅.新世纪《三国演义》作者、成书时间及版本问题的研究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05,27(5):32-36.
-
4石冬梅.《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说质疑[J].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51-52.
-
5何红梅.十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J].菏泽学院学报,2012,34(1):23-29. 被引量:1
-
6韩伟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作者生活时代研究述略──《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2):45-51. 被引量:2
-
7张月.英语世界《三国演义》本体研究近况(2010—2019)及启示--以田晓菲、罗慕士、葛良彦、辛兆坤的研究为中心[J].励耘学刊,2022(2):315-3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胡以存.《三国演义》小字注考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16-119. 被引量:1
-
2刘海燕.关于《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的再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11-17. 被引量:1
-
3段江丽.中川谕的《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日本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系列之二[J].明清小说研究,2015,0(3):232-253. 被引量:3
-
4刘璇.《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武定本之关系管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0(4):52-57. 被引量:3
-
5邵彦.隐喻的纪实——《关羽擒将图》的主题与功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6):79-98. 被引量:2
-
6齐学东.从《三国志演义》到蔡文姬戏[J].明清小说研究,2022(1):146-158.
-
7李奎,王相元.新中国七十年《三国演义》学术研究史探析——基于CNKI数据库的数理统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7(7):14-23.
-
8张月,孙艺风.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J].当代外语研究,2024(1):136-149.
-
1跃进.《文心雕龙》成书年代问题的回顾与展望[J].文史知识,1994(5):88-93. 被引量:2
-
2沈伯俊.一九九八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1999(5):91-94.
-
3沈伯俊.二○○○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5):1-3.
-
4潘承玉.《三国演义》二题[J].明清小说研究,1992(2):85-95.
-
5王述昌.荆州与《三国演义》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2(6):128-128.
-
6沈伯俊.一九九九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7):43-45.
-
7竺洪波.“反英雄”:《三国演义》的当代性阐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4):64-69.
-
8赵德波.再论《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0-44. 被引量:3
-
9杜贵晨.关于建立“罗学”及其它——《三国演义》研究三题[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7):17-19. 被引量:1
-
10陈辽.实行八个“并举”开创《三国演义》研究新局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7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