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精神和后现代叙事——对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6
出处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55,共9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共引文献20
-
1何晓兵.中国音乐电视歌曲兴起的原因及其特征(上)[J].中国音乐,2002(1):21-29. 被引量:7
-
2孟卫东.浅析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断裂[J].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65-66. 被引量:1
-
3杨耕,张立波.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再思考[J].开放时代,1998(1):47-55. 被引量:9
-
4柴新玲,赵子安.健康教育职能与和谐社会建设[J].地方病通报,2006,21(4):82-83. 被引量:6
-
5师彩霞.论《变形记》创作的不确定性特征[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12-17. 被引量:2
-
6王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生成境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63-64.
-
7冯守宏.觉醒与超越——论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J].新西部(理论版),2008(11):131-131. 被引量:1
-
8徐小佳,许曦明,徐格.网络“恶搞”汉译英现象的类型及其动因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6):38-41. 被引量:1
-
9时胜勋.中西会通的学术旨趣与人生境界——论王岳川教授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学术思想[J].东方丛刊,2009(4):15-30. 被引量:2
-
10李鲁宁.解释学作为意义的追问与西方文化危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6(4):41-46.
同被引文献29
-
1王岳川.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J].文艺研究,1999(5):4-18. 被引量:19
-
2全炯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1999(3):41-47. 被引量:20
-
3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1):12-20. 被引量:34
-
4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学评论,1999(2):5-19. 被引量:117
-
5涂险峰.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终结”话语质疑[J].文学评论,1999(1):28-36. 被引量:7
-
6徐新建,阎嘉.面对现实融汇中西——“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学评论,1999(1):144-150. 被引量:6
-
7吴兴明.现代性:检视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种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41-47. 被引量:13
-
8岑雪苇.现代性迷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浙江学刊,1999(6):114-120. 被引量:2
-
9汤学智.80年代后现代主义寻踪[J].文艺评论,1998(6):24-29. 被引量:2
-
10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14.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6
-
1张振军.青春阅读与鲁迅阅读的现代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43-44.
-
2王万征.走出现实生活的本真 透视生命样态的虚假——方方小说的先锋意识解读与批判[J].当代文坛,2002(2):21-23. 被引量:3
-
3刘三秀.从“现代文学”到“文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2):49-53.
-
4毛芳才.解构(传统小说理念)—建构(乌托邦)—重新面对(现实)——论先锋小说的先锋理念[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1):27-30.
-
5成旭梅.后现代语境下的语文姿态[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0(2):17-18.
-
6范耀华.变数:论《看麦娘》对池莉小说创作的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41-44. 被引量:2
-
1吴晓东.建立多元化的文学史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8-15. 被引量:24
-
2梁晓萍.反刍文学理论“终结论”[J].文艺争鸣,2010(11):168-171.
-
3李清越.关于“文学终结论”的探讨[J].金田,2012(11):322-322.
-
4韩振华.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兼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J].人文杂志,2002(4):80-84.
-
5赵静蓉.从两种认同危机看中西现代性精神之差异——王国维和本雅明比较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82-86. 被引量:2
-
6卫岭.从文学载体的变化看文学终结论[J].文艺争鸣,2006(1):135-137. 被引量:5
-
7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5(3):102-108. 被引量:22
-
8鄂霞,李艳.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66-69. 被引量:5
-
9丁国旗.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J].艺术百家,2011,27(1):115-118.
-
10孙小光.现实主义与当下中国——对中国近年短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认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9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