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别”的审美特征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Journal of Du fu Studies
共引文献49
-
1顾祖钊.从文化诗学看文学研究及学科设置的局限性——仅以现代文学、文艺学研究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109-123.
-
2陶东风.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J].美学与艺术评论,2019(1):40-51.
-
3叶虎.2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局限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2,21(4):43-46.
-
4杨扬.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一个文学史问题的回答[J].扬子江(评论),2008(4):1-7. 被引量:3
-
5旷新年.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96-101. 被引量:15
-
6刘智跃.深蕴心理学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批判改造[J].求索,2006(3):166-168.
-
7王文成.戏剧小品人物论——论戏剧小品的人物塑造[J].剧作家,2007(6):65-72. 被引量:2
-
8孙恒存,王友鸿.形象的错位——美国猫鼠游戏模式影视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25-27.
-
9刘智跃.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5):125-129. 被引量:1
-
10刘智跃.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J].当代文坛,2008(6):51-54. 被引量:1
-
1刘逸.咏史诗里的中国风景[J].书屋,2009(11):15-18.
-
2陈艺新.暮婚晨告别与君永相望——二胡协 奏曲《新婚别》浅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2):262-262.
-
3闫晓梅.从“三吏”、“三别”浅析杜甫“比民歌吟”诗的原因[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10):251-251.
-
4计文君.无家别[J].中国作家(文学版),2013(8):4-24. 被引量:1
-
5王纱纱.《无家别》中“携”字的解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753-754.
-
6庾光蓉.论杜甫的爱情诗[J].杜甫研究学刊,1995(4):66-70.
-
7何兴楚.独步诗名在 欲语羞雷同——杜甫“三别”同中之别[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1(1):19-22.
-
8周宝顺.短小 精炼 含蓄——《石壕吏》艺术浅析[J].语文天地,2000(12):7-8.
-
9曹建平.诗国揽胜(十七)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下)[J].中国审计,1996,0(9):60-60.
-
10曹千里.从《三吏》、《三别》看杜甫诗歌的人民性[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2):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