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承古哲 思接当代——评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第4期107-110,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参考文献2
-
1[英]R·G·柯林武德 著,何兆武,张文杰 译,边金魁,刘福堂 责任编辑.历史的观念[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
2(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 商务印书馆, 1982
-
1徐仪明.朱熹思想研究的综合创新——评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5):152-153.
-
2汤勤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读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J].孔子研究,2002(1):127-128.
-
3蔡方鹿研究员[J].社会科学研究,1999(6):145-145.
-
4张茂泽.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8(1):125-126.
-
5汪介之.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1999(4):34-46.
-
6张晓萌.黑夜中的眼睛——别尔嘉耶夫的创作及译介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260-261.
-
7王凤贤.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特点的一些看法[J].哲学动态,1979(9):8-9.
-
8耿海英.别尔嘉耶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J].中州大学学报,2015,32(4):35-43.
-
9余刚.良心——俄国白银时代诗歌读后[J].西湖,2005,0(6):74-78.
-
10张百春.别尔嘉耶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博览群书,2002(4):23-2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