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
被引量:2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4-127,共4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同被引文献15
-
1张柠.当代文化及其精神症候[J].上海文学,2007(2):78-82. 被引量:3
-
2吴俊.“80后”的挑战,或批评的迟暮[J].南方文坛,2004(5):1-1. 被引量:13
-
3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6):16-18. 被引量:45
-
4路文彬.“80后”:写作因何成为时尚[J].中关村,2005(1):107-108. 被引量:5
-
5邵燕君.由“玉女忧伤”到“生冷怪酷”——从张悦然的“发展”看文坛对“80后”的“引导”[J].南方文坛,2005(3):38-44. 被引量:23
-
6胡沛萍.如何面对文学新生力量——也谈“80后”写作[J].理论与创作,2005(5):54-57. 被引量:2
-
7晓华,汪政.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56-62. 被引量:6
-
8马相武.被主流冷落的“80后写作”[J].艺术评论,2005(12):60-62. 被引量:7
-
9杨红.身体消费的狂欢节——对20世纪末女性写作的“热闹”命名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2-74. 被引量:1
-
10姚娜.喧哗中的独语——“80后”写作透析[J].当代文坛,2007(1):64-66. 被引量:8
-
1李文平.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与20世纪初期重庆文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0-43.
-
2高玉.“世纪末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质疑[J].文艺评论,1999(6):7-13.
-
3曾繁仁.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80-80.
-
4高洪波.珍惜阅读[J].新读写,2010(4):4-5.
-
5秦艳红.对《白鹿原》中白灵形象的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6,0(7):148-148. 被引量:1
-
6陈忠实.借助巨人的肩膀——翻译小说阅读记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55-60. 被引量:3
-
7王干.拯救与解构:世纪之交的碰撞[J].天津社会科学,1995(2):73-74.
-
8李缙英.“城视文化”理论研究方法——评曾军的《城视时代》[J].中国图书评论,2016,39(11):120-124.
-
9褚洪敏.弃雅从俗:先锋诗歌的世俗化转型[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2):69-69.
-
10刘雪松.90年代文化批评的历史性登场[J].文学教育,2013(3):9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