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1年第2期60-61,共2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同被引文献6
-
1湖南古典文学研究会.古典文学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
-
2流沙.李贺诗歌选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I982,(3).
-
3卢兴基.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
-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
-
5许凯.彦周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6余群.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和通感手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05).
-
1黄蔼北.脱胎换骨出佳作——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创新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5(3):53-54.
-
2王艳艳.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9-101. 被引量:2
-
3王娟.用概念隐喻理论阐释通感现象[J].经营管理者,2011(15):314-314.
-
4刘道顺.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7(2):101-105. 被引量:5
-
5彭倩.中国古代音乐诗通感现象探微[J].飞天,2010(16):43-44.
-
6王彬彬.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五——比喻砌成的《围城》——钱钟书对比喻的研究与运用[J].小说评论,2003(6):8-11. 被引量:2
-
7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兰斯·拉尔森,李以亮.诗歌生长于矛盾之上——扎加耶夫斯基访谈[J].延河,2015,0(3):167-170.
-
8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兰斯·拉尔森,李以亮.诗歌生长于矛盾之上——扎加耶夫斯基访谈[J].青春,2015,0(4):58-61.
-
9力平.文学语言金库[J].散文诗,2015,0(6):40-40.
-
10陈春霞.李贺诗歌通感手法运用的艺术价值[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5):20-2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