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课程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探析
被引量:
6
Exploration of Subjective Characters of Student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课程评价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受课程范式的制约与影响,课程范式集中体现了现代范式或后现代范式的精神与意髓。本文分析了导致课程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失落的根源——课程的现代范式,指出在课程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立足于新的课程范式和人的主体间性,并探讨了作为课程评价多元主体之一的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作者
薛源
机构地区
江苏省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9,9,共5页
Global Education
关键词
课程评价
课程范式
中学生
主体作用
地位和作用
主体性特征
探析
多元主体
制约
根源
分类号
G6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75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3
1
尹艳秋,叶绪江.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
.教育研究,2003,24(2):75-78.
被引量:176
2
(美)路易斯·拉思斯(LouisE.Raths)著,谭松贤.价值与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美]戴维·H.乔纳森(DavidH.Jonassen)主编,郑太年,任友群.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弗莱德·R·多尔迈 万俊人等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3.
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4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
张华.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1-6.
被引量:37
共引文献
175
1
程孟阳,熊露露.
“互联网+”高校职前培训模式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1):54-59.
2
吴洪涛.
格特·比斯塔教育哲学思想论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9):11-19.
被引量:2
3
郭浩.
道德教育:回到生命的基点[J]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5):102-105.
被引量:1
4
韩菲,张迎春.
从学习论的发展来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
被引量:2
5
张颖夫.
心灵自由教育的哲学探讨[J]
.文教资料,2008(1):58-59.
6
陈旭远,杨宏丽.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师生交往[J]
.现代教育论丛,2005(3):1-5.
被引量:3
7
王利平.
“死去活来”说师生[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73-76.
被引量:1
8
严红艳.
以主体间性视角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J]
.农业网络信息,2012(12):141-143.
被引量:1
9
樊文芳.
“为着公共利益的教育哲学”观点评析[J]
.课程教学研究,2013(9):15-18.
10
宋家胤.
主体间性: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14(5):47-48.
同被引文献
35
1
朱建文.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初步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7(7):125-126.
被引量:4
2
王欢欢.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高校课程评价——基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生成的评价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90-91.
被引量:7
3
张天宝.
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J]
.教育学术月刊,1996(6):16-20.
被引量:30
4
周国梅,傅小兰.
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被引量:182
5
何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演进与特征分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291-296.
被引量:2
6
修朋月,杨春.
影响高校课程评价四因素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0):60-61.
被引量:9
7
康伟.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教育科学,2006,22(6):1-4.
被引量:29
8
宋立平,王坚.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核模式探析[J]
.成人教育,2007,27(5):64-65.
被引量:3
9
陶月仙.
在课程评价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
.中华护理教育,2007,4(4):181-182.
被引量:5
10
丁朝蓬.2000.课程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教材改革之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引证文献
6
1
苏宇红,李旭阳,陈大学.
基于AHP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方法[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1):42-44.
被引量:1
2
李川.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J]
.英语教师,2012,12(5):26-30.
被引量:8
3
屠莉娅.
从“文本的政策”到“行动的政策”:课程政策在实践中的生成与演进[J]
.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8):53-58.
被引量:11
4
冯凯旋.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5,0(8):160-160.
5
韩光.
试论课程评价中的学生主体性特征[J]
.考试周刊,2015,0(84):148-148.
6
邱颖,魏本亚.
价值论转向: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评论,2019(7):35-39.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李婷,关岩,李志辉,徐娜,金会刚,李强.
实验教师素质要求[J]
.中国冶金教育,2013,18(S1):90-92.
被引量:6
2
刘凤存.
近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综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3-14.
被引量:1
3
韩辉.
基于“卓越计划”培养诉求 构建大学英语多元动态教学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73-174.
被引量:3
4
曲鑫,张凤娟,王旭.
“拔尖实验班”的大学外语培养模式探索和教学效果研究[J]
.中国外语,2013,10(5):13-18.
被引量:16
5
郝成淼.
公共课程政策公平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553-556.
6
高琳琳.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工程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J]
.企业导报,2015(2):137-138.
被引量:2
7
陈珊.
“卓越计划”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思路探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1):94-97.
被引量:2
8
季娟,刘芬.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大学英语行业化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南通理工学院工科专业为例[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7(4):117-117.
9
杨丽珍,任雪莲.
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7(4):122-123.
10
高岩,陈晓端.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政策研究的回顾与走向[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34-42.
被引量:4
1
徐英.
论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10):26-28.
2
李玲.
现代范式、后现代范式课程观刍议[J]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54-156.
被引量:1
3
张青云,方相林.
论体验教学的认识及其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7,0(10):54-56.
被引量:23
4
黄亚妮.
教育的自我超越——透视元教育理论热的思考[J]
.教育研究,1997,18(8):29-32.
被引量:2
5
孔亚楠.
课程实施:教师主体性的失落与重拾[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2(2):31-34.
被引量:1
6
于莉莉,李丽红.
对“两课”的主体性特征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探讨[J]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128-129.
7
孙汝君.
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其特征[J]
.教育导刊(上半月),1993,0(7):7-10.
8
杨帆.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探析[J]
.求实,2002(9):60-61.
被引量:16
9
罗品勇.
浅谈多媒体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5(8):273-273.
10
陈晓云.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J]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
被引量:3
全球教育展望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