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1
-
1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8. 被引量:110
-
2苗暹.创新心理形成不能超过实践第一的原则[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26(6):28-28. 被引量:1
-
3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20(6):80-82. 被引量:24
-
4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被引量:218
-
5贾绪计,林崇德.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67. 被引量:41
-
6朱清一,张海森,翟立安.区域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4(11):57-61. 被引量:3
-
7唐光蓉,邹泓,侯珂,蔡迪,张文娟.家庭创新环境的特征及其与中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关系:创造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5):1125-1131. 被引量:9
-
8师保国,王黎静.创造性的西方文化模型及其教育启示[J].创新人才教育,2015,0(3):37-41. 被引量:2
-
9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73-274. 被引量:6
-
10周敦文.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4-56. 被引量:9
-
1罗凤英.提升领导者的创新心理素质[J].党政论坛,2008(15):54-55. 被引量:2
-
2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5):538-540. 被引量:37
-
3王臣.拯救“举手之劳”[J].廉政瞭望,2012(12):56-57.
-
4黄润.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S2):288-290.
-
5王臣.拯救“举手之劳”[J].中国新闻周刊,2012(18):63-65.
-
6何伟.完善承包制 深化企业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2(1):67-73.
-
7黄曙林,郭鑫,梁露.浅议创新思维[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391-392.
-
8李宝峰,郑晶晶.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2):44-45. 被引量:8
-
9张俊利.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研究[J].青春岁月,2013,0(23):188-188. 被引量:2
-
10姜喜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X):86-8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