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Study and Practice
同被引文献32
-
1江金波,司徒尚纪.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J].人文地理,2002,17(5):49-54. 被引量:19
-
2陈家刚.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建设[J].城市,2005(1):52-54. 被引量:8
-
3何林福.论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发展和旅游文化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2):56-60. 被引量:36
-
4祖利然.论商业街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5(3):9-9. 被引量:3
-
5曹锡荣.用文化打造中心商务区的灵魂[J].江南论坛,2005(6):47-48. 被引量:2
-
6张轶群.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杭州八卦田为例[J].规划师,2005,21(7):47-50. 被引量:13
-
7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5-100. 被引量:45
-
8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城县志[O].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
9滋賀県觀光キャンペン.近江八景見聞録[N].2002-01-10(4).
-
10冉毅.潇湘八景在日本[N].湖南教育报,1992-05-09(4).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刘翔,张亚,许佳.西安市长安区五台古镇步行街(西弥街)景观工程解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8):26-30.
-
2潘晟.从宋代诗文看幽思与胜览思想对宋代地图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2):69-83. 被引量:5
-
3刘向斌,李红岩.北宋时期庞籍最早创作“八景诗”考论[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5):43-48. 被引量:2
-
4任唤麟.八景文化的旅游学分析[J].旅游学刊,2012,27(7):35-40. 被引量:25
-
5宗路平,角媛梅,李石华,张洪康,张红榛,何云燕,牛乐德.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演变——以云南元阳全福庄中寨为例[J].热带地理,2014,34(1):66-75. 被引量:29
-
6滕兰花.百越古道文化品牌建设刍议——以“田东八景”评选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2):109-113. 被引量:1
-
7张友军.景观人类学视角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探析——兼论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对策[J].艺术教育,2015(5):48-51. 被引量:2
-
8毛华松,廖聪全.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核[J].风景园林,2015,22(5):118-122. 被引量:42
-
9张园,陈建波,李晓.西安城市步行街开发设计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4X):44-45.
-
10洪磊.基于景观人类学的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特征与保护[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2):23-28. 被引量:3
-
1徐宛笑.“大武汉”和“大县城”——错位的武汉城市特色[J].公关世界(下半月),2010(1):47-47.
-
2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当代武汉城市文化个性研究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4(6):37-43. 被引量:3
-
3周洪宇.武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刍议[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1):5-8. 被引量:2
-
4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市建设新发展——武汉市城市建设近年工作回眸[J].武汉建设,2005,0(1):4-7.
-
5孙婧.青岛:创城进行时[J].商周刊,2009(17):70-71.
-
6江畅.以人为本打造城市亲和力[J].学习与实践,2003(12):12-14.
-
7蒲之春.克服五种倾向 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J].城乡建设,1999(11):32-32.
-
8姜成新.中国需要大企业家[J].企业研究,2005(1):1-1.
-
9赵灵敏.广州申亚:彰显城市个性[J].南风窗,2004(05X):30-33.
-
10陈望衡.精心塑造武汉的个性魅力[J].学习与实践,2003(12):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