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3-154,共2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同被引文献16
-
1白长青.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构成要素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0,12(1):39-42. 被引量:11
-
2陈涴.“辽海”文化符号释义[J].理论界,2005(7):196-197. 被引量:3
-
3黄松筠.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5(6):164-168. 被引量:19
-
4金毓黼.辽海丛书刊印缘起[A]{H}沈阳:辽沈书社,19852.
-
5曹晓峰,曲彦斌.论“辽河文化”的主体构成及其主要特征[J].学术交流,2008(1):176-179. 被引量:3
-
6陈涴.“辽海”古称由来考实[J].史学集刊,2008(3):117-120. 被引量:8
-
7王天平.建立辽河流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构想[J].文化学刊,2009(1):45-51. 被引量:1
-
8孙玉景.古代浑河地区民族族系嬗变及其文化特征[J].民族论坛,2010(3):36-37. 被引量:1
-
9张亚冰.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探讨[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12):119-120. 被引量:2
-
10王禹浪,王文轶.“辽水”、“辽海”地名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2):1-6. 被引量:5
-
1叶立群.论辽海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兼论辽宁人文化性格的形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8(4):154-155. 被引量:3
-
2彭定安.论辽海文化[J].文化学刊,2013(3):70-85. 被引量:4
-
3刘春福.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4(1):80-82. 被引量:2
-
4张儒婷,赵朗.“辽海文化”:渐红渐靓的辽宁名片[J].侨园,2014(4):17-17.
-
5陈汉洲,曹丽薇.关于辽宁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61-64. 被引量:3
-
6王志勇,宋成斌.城市化进程中辽宁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职大学报,2016(3):112-117. 被引量:1
-
7王绵厚.纵论辽河文明的文化内涵与辽海文化的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6):11-15. 被引量:4
-
8陈涴.“辽海”古称由来考实[J].史学集刊,2008(3):117-120. 被引量:8
-
9王翠荣.盼望更多的“文化大餐”[J].江淮,2009(10):58-58.
-
10赵玉华.论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4):54-5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