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1,共2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8
-
1马松庭.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5(1):34-35. 被引量:10
-
2李红,李勇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10S):101-102. 被引量:3
-
3曾裕林.对学习型社会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0):42-43. 被引量:11
-
4赵卿敏.试论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3):125-127. 被引量:5
-
5S·拉塞克 G·维迪努 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6..
-
6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01-09(1).
-
7宋传新.WTO与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国教育报.
-
8阎立饮.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9李锐.日本大学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一些做法[J].上海成人教育,1993,(7).
-
10齐铁峰整理.直面挑战,励精图治—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成人教育研讨会纪要,2002,3.
引证文献5
-
1殷晓峰,孔凡俊.新形势下函授院校招生实施策略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06(2):66-67.
-
2赵丽红.成人高教如何应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1-12.
-
3曾裕林.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4):100-102. 被引量:2
-
4王林清,刘娟娟.对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28(11):66-67. 被引量:7
-
5匡卫红,李湘刚,匡彩虹.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互动关系研究[J].考试周刊,2012(22):156-158.
二级引证文献9
-
1游永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55-56.
-
2周先林,张唯聪,张子安.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6):173-174. 被引量:5
-
3屈家安,刘菲,郭胜利.加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3):37-39. 被引量:2
-
4姜孔桥.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考试,2010(12):56-60. 被引量:6
-
5李中亮,赵卫军.成人高考科目与内容研究综述[J].中国考试,2012(3):32-37. 被引量:4
-
6赵卫军,陈默祺,李中亮.成人高考内容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2):20-21. 被引量:3
-
7赵卫军,王玉兰.成人高考内容改革思考[J].成人教育,2014,34(3):33-35. 被引量:7
-
8孙立新,关会林,吴岳达.高校成人教育招生计划制订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5):280-281. 被引量:3
-
9华丽.浅析江苏省成人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2(4):57-59. 被引量:4
-
1王平,张响学,刘晟.美国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0,24(8):52-55.
-
2李俊霞.对改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制度的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6):43-44. 被引量:3
-
3"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张昭文,胡秀锦,安钢,黄辉,张家寰,郭扬,张福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19. 被引量:19
-
4王林清,刘娟娟.对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28(11):66-67. 被引量:7
-
5韩琼.关于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1,13(5):88-90. 被引量:3
-
6武勤.关于改革我国成人高教招生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4(4):46-47. 被引量:2
-
7定远.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制度简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9-13.
-
8刘天瑛.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14(6):80-81. 被引量:2
-
9靳海涛.新课程理念下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1):70-70.
-
10任振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下降原因的心理分析[J].吉林教育(教研),2009(5):102-102. 被引量:1
;